問:本疏譬唯說白道無白路名,祖文論白路有何所要耶。
答:今經三心兼隱顯二種。若約顯義,就定散行立往生信,自力三心。
若約隱義,就佛體行立往生信,他力三心。疏以一白道合二種三心。
就顯義合自力三心,云人行道(白道)上直向西者,喻迴諸行業直向西方。
就隱義合他力三心,云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
又云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
我祖深達經疏意趣,義開白路名合自力三心,欲令末學無繆解,
與他力三心之大白道作同看歟。學者評焉。
四五寸者,愚禿鈔云:四言譬四大毒虵也。五言譬五陰惡獸也。
四大五陰即是苦果,此從苦惱之苦開出。
問:他力信體是佛智,橫徧十方,豎徹三際。安樂集云此心廣大周徧法界,
此心長遠盡未來際。何說之云四五寸耶。
答:信心體雖是廣大,而於四大五陰身心能受持相續斯他力信行,故就能持身心,
說云四五寸耳。(如要鈔三具辨此義。)
觀門義云:白道願心必有四修五念之用,合稱之四五寸。
楷破此解,其文可見。
彼自解云,四五寸者,顯極狹小,故合譬云善心微故喻如白道,不須四五分對法數。
問:楷所解頗若親文。我祖所解(配合四大五陰)似不順文。當云何會。
答:未見聞先輩會釋。而今試解,待識者決。
若起貪瞋,若起淨心,無不皆依四大五陰而生起矣。然貪瞋熾強,淨心現起微,
故合譬文云: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清淨願心現起雖微,而依四大五陰而起。
下文云: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中生六根六識五陰四大。
六根六識六塵不出四大五陰,故以四五寸合四大五陰,既已長百步對合於法數。
(楷合百一生滅,我祖對合百年。)闊四五寸何嫌分對。
問:若爾者,貪瞋煩惱亦依四大五陰而起,此亦可配四五寸耶。
答:貪瞋依四大五陰而起者,從無始來猶至今身,故就今身云闊百步。(一形百年)
就無始來云深無底南北無邊,不可但就今世色心(四大五陰)喻四五寸。學者思焉。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
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
上來總舉二河白道,自下別明人渡河到西岸。
就中此文明其欲向西行之緣。
言此人者,牒前所言欲向西行百千里人。
空曠迴處者,譬娑婆三界,娑婆迷境都無實體,故喻云空,曠者廣也,大也,
遠也,迴寮遠也,喻娑婆三界廣大無邊也。
言既至者,至猶在也,無始時來住在三界,故云既至,非今初來至之謂耳。
更無人物者,娑婆既難處,復重單獨無賴之難,故云更也。
言無人者,無親伴侶,喻無教授之善知識。
合喻文云:即喻不值真善知識。
言無物者,無可以防難之器杖。喻自不備福慧功德。
言多有群賊惡獸者,群賊等無量。故云多有也。
群者,眾也,黨也,聚也。賊謂賊害,偷盜劫殺總名賊也。
四足走地曰獸,為害故稱惡也。
須知群賊自有二種,東岸所喚群賊喻外障難之人。(當從苦所開者)
今此所舉群賊惡獸喻自於五陰假合色心上所起貪瞋及諸罪業。(當從惱所開者)
見此人單獨者,不持器杖曰單,無伴侶曰獨也。
欲殺者,喻為諸煩惱及罪業等害法身慧命,永沒三塗。(即是煩惱害賊當從惱所開譬)
如此眾難顧出離人當歸西路之緣。故今先舉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