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的問題,食品安全的問題,一直都困擾著大家。
芝麻油沒有芝麻,橄欖油沒有橄欖,魚丸沒有魚,是該有的沒有。
這些都是為了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也拜化學工業的進步。
該沒有的有,為了增加口感,素食產品添加肉類。
棉花籽榨油應該是自古以來就知道的事,含棉酚有毒會不孕!
如果這件事情自古就有,那麼產棉區,食用棉花籽油的人應該絕種了。
應該是拜化學肥料、農藥、殺草劑之賜吧!
棉花不是食物,對此沒有管制,只要生產量,可以大量的噴灑藥物。
棉花籽油因為農藥等的關係,原先是用來做工業用油,不做食用。
工業用,最早是炸玻璃,製造安全玻璃,必須先用高溫油炸處理過。
這樣處理過的玻璃,因為已經是碎化了,如果破裂不會成為尖銳狀。
再以膠等強化,使其耐撞堅固,萬一受到無法承受的外力,破裂了,
破碎的玻璃會乘顆粒狀碎裂,不會產生尖銳狀,可以減輕殺傷力。
用過幾次後,就可以再回收,用於製造肥皂,這應是最後一次利用。
但是人口增加,棉花使用量大,生產也就擴大,棉花籽量就增加。
應為是廢物利用,價格不高,所以商人就利用它,加工處理。
在西方國家,因為對食品安全的管制,消費者意識高及保護。
他們知道製油是有毒的,但精製後能去除棉酚,所以精製後利用。
最主要用於食品工廠,製造油炸物,如洋芋片等,或是添加物。
但是消費者意識抬頭後,添加物上利用量也減少,而流入台灣。
油的亂添加,已是無所不在,消費者防不勝防,無法避免。
但是只要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應該可以有所避免。
對於油的問題,雷久南博士在他最新的文章《吃油的難題》說:
『一般市面上賣的是 Omega-6油,如玉米油、黃豆油、葡萄子油、
花生油、棉花子油、紅花子油、葵瓜子油等等。
Omega-6 油比較穩定,比起Omega-3。
一些新品種油子 Omega-3 的含量更低,為了讓油好保存。』
又說:
『似乎單數對心臟有保護作用,Omega-7 的來源是夏威夷核果,
Omega-9 主要來自橄欖油。』
『在這地球上最多的油是 Omega-3,是 Alpha Linolenic Acid(ALA)。
所有的綠葉子、綠藻,都含有豐富的 Omega-3,只要沒有過多
Omega-6 的競爭,ALA一部份會轉換成動物體中的 Omega-3
docosahexaenoic acid(DHA),這在腦部和眼睛的含量最高,
母奶的DHA含量很高,為了提供嬰兒腦子成長最快速的營養。
如果沒有母奶,則可從綠藻提煉出的DHA來補充,
市面上的一些嬰兒食品有補充DHA。』
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多吃油不是好事,反而會阻礙Omega-3的生成。
而我們現代的人,油脂的攝取量都會偏高,更是降低Omega-3的主因。
可能我們必須反思,一方面對這些惡質的商人的反擊,減少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