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
由者,如言由陸而行,不可由二河得行至西岸。(恐溺燒故)
不可由中間白道而得行,(其道狹少所濕燒故)更何為由可得行耶。
餘文可見,合之說法。
相去近者,序分義釋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有其三義。
第二義云:道里雖遙,一念即到。
雖者,未盡之辭。雖言一念即到,而其一念淨心至微,貪瞋深心常熾續起,
更何由得至西方耶。
今日定死不疑
欲進前路則有危難,欲止此處則群賊等競來欲殺。故云今日定死不疑。
此譬欲生彼則既有其難,欲任故徒住則惱賊來害,更無由一可免苦難。
正欲到迴群賊惡獸漸漸來逼
自下明更作定死念。作三念中是其初也。
言到迴者,迴故住處,空曠難處不可徒止,須去此處迴故住處。
作是念時,群賊惡獸漸漸來逼,逼者近也,促也,如言妙畫逼真。
欲到迴者,此譬此人欲持五戒迴故人趣,或修十善到天趣中。
群賊惡獸漸漸來逼者,譬惱賊競起戒善難持。
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
做三難念,是其二也。
避者逃也,作欲避水而走南方,或避火走北之思念。
云向我,上舉群賊惡獸二類而略毒虫,今舉毒虫而略群賊。文言巧略互顯而已。
此譬欲求三乘教行出離貪瞋及業苦集,還其貪瞋增熾競起障礙道行,難得成就。
由三乘道能避貪瞋水火法故,說云正欲南北避走。
如上人天三乘行業皆是自力隨緣而有,非從先有,不可有道。(不同佛願白道先有)
楷云,欲南地避走者,此喻欲往九方佛國,前非西方,卻非此界。既向餘方故云避走。
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
其三念也。
言復恐者,對前既見二河無畔,白道狹小,而生怖畏。故云復恐。
此喻重欲到彌陀國顧復生疑。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
因辨字義,此中有恐惶怖三字。
恐慮未來,如言恐墮水火二河。
惶惑也,遽也,對皇嚴威而惶遽也。
怖謂怖畏,與畏同義,由鬼頭也。氏向爪也。畏服義也。
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
寧安寧義也。有兩個事,就其一曰寧。
如論語言禮與其奢也寧儉。此於奢儉兩般去奢處儉曰寧。
喻欲置餘乘業歸本願大白道,故云我寧尋此道向前(向西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