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如地觀中說言。佛告阿難。汝持佛語。

為未來世一切眾生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者。是其六證也。

正取未來一切眾生苦者為證。

前言滅後苦所逼是。

(《觀無量壽經》第三觀佛告阿難文說: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

  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它觀者,名為邪觀。』

 這裡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是不用致疑的話。

 但是佛於最後又告訴阿難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講完十六觀經後,告訴阿難念佛者是人中分陀利華。

 分陀利華是白色的蓮華,非常希有,因為繁殖的關係。

 蓮花的繁殖有兩種方法,一種子繁殖,另一種地下球莖的繁殖。

 地下球莖的繁殖方式一定是人工才能,如果沒有人工地下莖還是會死掉。

 種子的繁殖要蟲的傳播花粉,所以白色的和紅色的混種不會是白色的。

 任何顏色所混出來的花,顏色都不會是白色,唯有白色對白色才可能,故希有。

 佛讚念佛人希有,把地位等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極樂國中最高位菩薩。

 而且念佛行者,當坐道場,當生佛家,就是一定成佛。

 所以祖師大德說:『念佛成佛是真宗。』

 後來佛又告訴阿難說: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很直接的告訴阿難及當來的我們,這些觀門都不是我們應選的。

 佛直接就是選擇捨棄這些觀門,以念佛為本願救度之法。

 其實佛法的修持就是這樣,不是這樣的執著於那些積功累德,定力上加強。

 這些於生死的事上沒有幫助,定力再強,也有出定的時期。

 就算你定功了得,如西天外道,入得八萬大劫定,凝神寂靜,灰身滅智。

 但劫數滿後,亦不免輪回,蓋因為道眼不明,生死根源不破故。

 我們稱出家人為沙門,沙門是有很深的含意,《四十二章經》說:

 『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這出家人要辭別家人,免去家累,才好全心辦道,以便了生死。

 這裡講辦道,是處理好自己的生死,要先了生死,自己的道業先了。

 這辦道就是上面所講的脫苦,要脫苦要先做到識心達本。

 識心,明白了解自己的本心,達這生死無明的根本,所以禪宗說參話頭。

 禪宗說參話頭,說參父母未生時,自己的本來面目,就這樣參下去。

 這句「父母未生時,自己本來的面目。」念完了參,這是參話尾。

 本來面目一想完,這是話尾,不是話頭,這已經是今生的事了。

 我們執著於定觀或是散善觀也是如此,都是無謂的用心,或是錯用心。

 讀經要善於了解經義,不是執著於每一句話,照著話去行。

 佛講觀經,這十六觀是告訴我們,這樣做能蒙佛的救度,

 但是我還是讚歎念佛,因為念佛才是佛的願力,是佛的本願。

 禪宗說「死在句下」。

 你太執著於一件事,沒有轉彎的地方,沒路了還不回頭。

 這很危險的,這觀門不是我們現代人能夠做到的m不只是能力。

 我們沒有時間,我們的一切外在壓力太大,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觀。

 這出家一件事,也不是想像中那麼輕鬆,有施主供養,見面都稱師父。

 出家也有出家的煩惱,而且不見得比較少。

 佛早就已經幫我們算好,所以就以念佛一門來成就我們。

 就是念佛一門,再深入的講是佛念一門,就是全信佛力的救度。

 佛說持是語,就是持這十六觀,更進一步講三藏十二部。

 這十六觀,這三藏十二部,就等同持無量壽佛名,你信得及嗎!?

 就是在這裡信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佛的願力,是我們信心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