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清淨法眼者,唐、宋云: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故得初果(須陀洹),見四真諦,
名法眼淨,次得阿那含果,(第三果)次漏盡意。
唐譯云:諸漏已盡,心得解脫,是得阿羅漢果。
淨影云:小乘眾生,聞說娑婆,穢惡可厭,深心厭離,故得小果。(文)
問:聞大乘法,而何得小益耶?
答:此傍益非正益也。
蓋準唐、宋兩譯意,宿世殖小乘善根者,由今佛宿念力故。今聞經時,皆得成滿也,
後得不退轉者,明大乘得益也。
淨影云:大乘眾生,聞阿彌陀佛,威德廣大,堅心願求,故得不退,聞此多益,
誓欲濟度,名誓自嚴,由斯尅果,故於將來,當成正覺。(憬興同之)
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者。
唐譯云:被大甲胄,當成正覺,故知此被甲精進如前。
師說曰:此經時會,大小益相,例如《觀經》五百侍女得益,猶是隨機通益耳,
若論真實教得益,則例《彌陀經》,無別得益,唯言聞佛所說歡喜信受耳。
今經亦復然,文言彌勒,及一切大眾,聞佛所說,靡不歡喜者,真實教如實得益,
自國他國凡聖善惡智愚平等,正聞彌陀正覺,成就已竟。歡喜踴躍之外,
豈別有真實教得益乎,學者深思?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十方國土,百千音樂,
自然而作,無量妙華,紛紛而降。
大門第六歡喜奉行分,有二:初現瑞表實。漢、吳兩本缺此文。唐譯云云。
宋譯云:佛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雨諸香花,積至于膝,復有諸天,
於虗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得聞歎未曾有。(文)
淨影云:如來化周,為增物敬故,以神力故,動地放光,作樂雨花。(文)
憬興曰:紛紛者,亂墜之狀也。(文)
然餘經,在序現瑞,此經在流通何耶?
了惠云:序分中有光顏奇瑞,今亦流通現此瑞,當知佛意,表鄭重也。(文)
《要解》云:《法華》放光,六瑞在序中,今在流通後表此經,為末世益,
表特留此經義,地動動聖道執,雨華表萬機普益義。(文)
佛說經已,彌勒菩薩,及十方來,諸菩薩眾,長老阿難,諸大聲聞,
一切大眾,聞佛所說,靡不歡喜。
二、明信受奉行。
漢、吳兩本云:諸菩薩阿羅漢,諸天人民。
唐本云:彌勒菩薩等,及尊者阿難,一切大眾,幷不言十方來。
宋譯云:天龍八部,一切大眾,今經一切大眾,中攝八部,更說十方來,
可謂正說耳。
淨影云:明說廣益教愜群機,大眾同喜也。(文)
法位云:依《伽耶山頂論》,明歡喜有三義:
一、說者清淨於諸法得自在故;
二、所說法得清淨,以如實清淨法體故;
三、所依說法得果清淨,以能證得清淨妙境界故。已上
三分六門略解一經,所說竟。
先考明教院師有《甄解略錄》。而條理不貫,分節不備,文義亦不全,
但是日講夜錄而已,不足為解釋,今也裨補其所不足,考文義訂詳焉,
序條理正分節,間加私解而終備此經註解,名為《甄解》,軸成一十八卷,
于時文化七年,正月下旬起筆,同年臘月二十八日終之。
釋道隱七十歲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