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二、結勸信行。此中初四句,總結一會所說,應當已下,結勸信行也,

是故者總承前所說,我法者即釋尊所得法,名我法,於中有彌陀法。

今謂,為我法者,二尊一教之義也,如是作等者,淨影云:如是作者,此經宣說,

彌陀如來修願修行,得身得土,名如是作,如是說者,如來上來,為眾宣說,

名如是說。如是教者,如來教人往生名如是教。(憬興大同)望西等從之。

《會疏》有二義:

一、如是作者,序分現相等,作此經發端故,如是說者,

即乃往過去已下正宗所說也。如是教者,流通分中,慇勤為教導故。

二云、如是作者,為除眾疑作現土證誠也,是當令見無量壽佛文。

如是說者,總指宗所說,是當佛言吾今等文。

如是教者,指具判信疑得失除疑生信之教,是當無得以我等文。

二義兼用,文理明了。(文)

《要解》云:如是作者,光顏巍巍入定等。如是說者,從初說弘願,至終願成就文,

如實事說故云如是說。如是教者,佛告彌勒下文,釋迦教喻故。(文)

後說詳也。

今又可,如是作如前說,如是說者,說彌陀願生起本末,如彌陀法,說曰如是說。

如是教者,釋迦教已下,雖所說是多,而所歸在,教往生一事,勸如教奉行,

故曰如是教也。

此之三如是中,初為說本願本末作此實事,後如是教,是以彌陀願意,

教之眾生使往生。然則三如是,即一如實言。

故云:應信如來,如實言也。應當信順等者,結勸信行也。

應當者,勸之辭;信順者,應信順三如是言也。

如法修行者,應如名義,如實相應修行也。此經一部所說,悉結歸如實信行,

應知矣。

唐、宋兩說,取前東方偈半,移入之於得益前。

漢偈兩譯,與魏本同焉。

此偈本是,諸佛國中,大無量壽經。如前數論,唐、宋二本,以其文相似,

故分之置于此乎!以今本可為正矣。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無量眾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

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

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以弘誓功德,

而自莊嚴,於將來世,當成正覺。

第四、明時會得益。皆發無上心者,總發願作佛心。

淨影云:聞彌陀佛發願修行,得佛淨土,攝化眾生。願與同之,名正覺心。(文)

唐、宋兩譯,於大小得道後,明初發菩提心,願生極樂者,皆往生成佛,

此乃無量壽佛,昔作菩薩行宿願因緣眾生也。

如《會疏》引文,準之思之。

今經說之於初故。今所言發心者,非通途發心,即是淨土大菩提心也,

淨土大菩提心故,即願生彼國心也。

次萬二千下,明得道益,有大小不同,初三是小乘益,第四大乘得益也。

峻公云:由根欲性異,難還發宿習,且得小果,發菩提心故非通途得益云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