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故事。

淨土宗的創立人。法然上人。

他當初在日本的天台宗聖地比叡山修行,讀遍大藏經,總共三遍。

平常人一生一世要讀完一遍都已經很困難。

因為看清天台之見並非究竟圓滿。

離開比叡山,獨創念佛為本的淨土宗。

在法然上人之前,淨土法門都是依附在其他宗派之下。

由各宗祖師在自己的宗門之下,另外開示、弘傳。

例如天台宗:行天台、歸淨土。

就是他們平常修行以天台宗的止觀為主。

依三止三觀的中觀見來修持。

依八不觀查門來觀境界,達到修行的目的。

臨終時依觀經三輩九品來論,以西方淨土為依歸。

中國稱淨宗初祖等,都能弘揚淨土法門,但並未真正立宗。

當初因為專修念佛,經其他宗派反對。

下禁念佛令,被判流放于四國。

被流放時仍然繼續念佛,弟子勸他不要念出來,免得被怪罪。

法然上人回答:我寧願因念佛而死也不願因不念佛而生。

這也是一個對知見堅持的表現。

 

上面所說的都是知見的堅持的例子。

有關知見的判斷,在貢嘎上師的抉擇見有詳細的說明。

一項被自己信仰、學習上所認知的知見,是很不容易輕易放棄的。

每一項新的知識、知見進來,他一定是用原來的知見來做審核、判斷。

這項符合我的知見,是對的,可以接受的。

那一項與我的認知不一樣,有違背,我反對。

這就是見,清清楚楚,就像蓋印章一樣,每次都相同。

不會有狐疑,沒有模糊地帶。

 

學佛的人都知道,他們為何學佛。

就是為了了脫生死,出三界。

並且也能救度眾生了脫生死,出三界。

所有的了脫生死,出三界的方法,在佛經裡都有記載。

每本佛經裡記載的修持方法都有可能不一樣。

所謂三千法門。

有的困難,有的簡單。

有的適合我們,有的不適合。

 

我們現在學的法,修的法門,可能是最適合我們的。

但是如果有另外一個法門,它更適合我們。

我們是不是能知道,我們是不是會去接受。

這些都必須要用我們的智慧去判斷。

這裡就牽涉到是不是有一個可以接受新知見的智慧。

佛法也有四依: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法不依人,應該比較容易進入。

法師講經,必須依照佛經。

今天有一位法師,講的法跟佛經講的不同。

我們就應該依照佛經而不應聽從該法師。

進一步,依義不依語,這就要看經了。

佛經上的話,佛經上講這句話的意義是什麼。

這比佛經怎麼寫更重要。

我們要依意義,不要依字面上怎麼寫。

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識是意識,是常人的知見。

四十二章經說: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

依智當然是依般若智慧,不是依我們的生滅心所生的意識。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不是了義當然要靠般若。

當然有很多古德對佛經的判教,是很好的依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