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死罪惡之眾生海,猶如混濁之泥,人在其中,所行乃是汙穢之萬行,沒有清之理。

今欲用自力之心,濁惡之行,讓此汙穢之濁水澄清,此事不可能之事。

他力的佛法就不是這樣,有如水清珠,放入水中,水自然清淨,無有汙濁。

有人學佛,要求安心,念佛往生就是安心,但是他再念還是不安心,因為祈求臨終。

他一直有一個信念,要念到一心,最起碼臨終正念,到死的時候會念佛,佛一定來。

這一錯誤,終生不安心,非常可悲,因為他不認識佛智,他信佛不及,故難安心。

如果你真的知道本願力的不可思議,那麼你不用去找安心。

不知道本願的人,是無處找安心的,知道的話,安心自然就會來找你。

止惡修善是佛教,但是如果無法止惡,又當如何是好!法然上人又說:

『凡廢惡修善者,佛教之正意,應廢而難廢將如何?

息妄修心者,行道之大途,應息而難息將如何?

只須憑彌陀之本願,只須稱他力之名號。此則造罪之上,廢惡之法也;

妄心之中,息妄之行也。佛法修行之中,不可有易於此而已。』

廢惡修善是應當的,應當勉強自己往這個方向去行,是佛教的正意,不應有疑。

但是問題是,如果做不到,又該當如何,佛教有一法,懺悔,發露懺悔。

懺悔一定要發露,就是要在公眾的面前,把自己所造的惡,起心動念都說出來。

這一發露、公示,大家都知道你造的惡,你又要大家監視你,看好你。

這一來,大家的眼睛都注視著你,你就不敢再犯相同的錯,這樣就改了,不改不行。

這樣的懺悔是佛意,佛的本意,但是現代的人,其實很早就無法做到。

所以上人說應廢而難廢又將如何?這是實際的問題,每一個人心中的問題。

講得那麼好聽,又是如何如何的修,如何的做人,但是只是修飾的。

有一則故事就是講修飾的好,包裝的美好,其實是經不起考驗的。

有一個貴婦人,待人處事非常好,給人家的印象是很有修養又和氣,名聲是她的最愛。

她的一位俾女知道是因為所有的人的安排,所顯現的好,並不是真正的好,經不起考驗。

所以她決定要讓它的主人知道,他並不是修養好,是大家奉承他,處處討好她而成的。

她就在她的面前處處出錯,尤其是在客人來的時候,她更是出大錯。

主人就警告她,不可以如此,她還是照犯,就在所有的客人面前,打破東西。

主人一看就大大的生氣,又是罵又是打,結果把她的好名聲一下破壞了。

這個俾女就告訴她的主人,你的修養並不如大家所說,只是大家刻意讓妳的。

妳的好名聲,是因為妳的地位,妳的權勢,所以處處都是順境,所以沒有發脾氣。

今天逆境一來,妳便沒辦法控制自己,並不是妳本來就知道也能夠控制脾氣。

廢惡是難行道,息妄念更是如此,妄念起時,想要去止息妄念,也不是正途。

古德說,妄念起時,設法去止息,想辦法去止這妄念,非但沒有停止,更加一個停止。

所謂的去一添兩,本來妄念起,就是一個妄念,想阻止妄念,又多一個阻止,變成兩個。

禪宗在這上面就說,用轉的,轉煩惱成菩提,但是還是多一個轉的念頭,還是二。

進一步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也是有一個即,但是輕一點,進一步。

凡夫人在這上面就用不得心,煩惱來了,痛苦來了,苦阿!要如何解決?

都不是解決之道,惡還是照犯,煩惱還是一樣生起,苦阿!如何有能力出三界。

惡不能斷,不要說以前的習氣的累犯,新的事物,還是一樣能犯。

想清閒一點,多賺一些錢,就不用煩惱沒錢花,但是錢一多煩惱就更多。

惡不斷,煩惱不除,如何臨命終時,甚至隨時會有惡業來臨,該當如何?

法然上人於此說:

『只須憑彌陀之本願,只須稱他力之名號。此則造罪之上,廢惡之法也;

妄心之中,息妄之行也。佛法修行之中,不可有易於此而已。』

阿彌陀佛知道我們不只是無力修出三界,連斷惡修善,止息妄念都不行。

所以發願成就淨土,發願成就我們的願行,我們只要信入本願,稱他力的名號。

此乃是造罪之上的廢惡之法,妄心之中,息妄之行也,即得往生即是證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