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所謂這一切東西都是因緣而生。
有種種條件,這些條件湊出來的,就形成這麼個東西。
例如水因風在吹動,水面上產生了波。
波就因有水有風而出現的,它沒有固定的「自性」。
風停波息,波又回復成水。
這個譬喻說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水代表第一義空,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
(第一義空:為佛性,是十二因緣勝義空,十二因緣是佛性所依,名為佛性是因中說
果,十二因緣及八不(八不又稱八不中觀,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
不去,中道第一義空),是非因非果,常恒不變,是佛性的真實義。
又稱中道,體見空性的智慧。如《般若經》說「於一切法都無所見」,「無所見而
無所不見」。即見緣起生死邊的空、無常、苦、無我,也見緣滅涅槃邊的不空、
常、樂、我,稱為智慧所見的緣起中道。也稱為佛性,若只見空、無常、苦、無
我而不見不空、常、樂、我,則見一邊而不行中道,也就不能見佛性了。)
波代表色。從水中生出了波,說明「空即是色」。
波又回歸於水,說明「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四句為什麼要重覆,有個說明:
第一句是對凡夫說的。
因為凡夫執著這些物質的東西是實有,所以告訴你是空。
破除你這樣一個執著。
小乘證了空,他就執著空,空成了你執著的東西。
空也就同於色,故說「空即是色」。
第三、四兩句,兩者完全是一味的,是對菩薩。
菩薩本來如此。
這一切本來是不二的,所以「維摩詰經」直指不二法門。
我們把色跟空看成是對立的兩個東西。
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這是形式邏輯。
菩薩是圓融無礙、色空不二。
色所產生的東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
接受也就不存在了,所引起的想當然也是虛妄的。
於是表示思想遷流的行蘊也是虛妄的。
那些了別當然也是虛妄的。
「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
所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一個精簡的筆法,否則每個都有四句: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
一直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
「亦復如是」概括了好多文字。
說五蘊皆空,但不可以產生斷滅見。
消除這些相,正是顯本相。
打個比方說,如果你來參觀故宮博物館。
這裡許多器件都是金的,我就告訴你說:
這些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金的。
這句話是成立的。
同時我又告訴你,這個是金子做的塔、佛像、壇城。
彼此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話也成立。
剛才說一樣的是我。
現在說不一樣的也是我。
可是這兩句話都對。
因為金子代表本性,本性則是相同的,事相就千變萬化。
本性是一樣的,這就是佛性。
佛性、妙明真心、實相,這些都是名詞。
這些名詞不同,可是說的都是一樣的事情。
這個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
一個帶電的電線放在磁場裡它就要旋轉,這是電動機的原理。
眼前的電風扇就是電動機,電風扇一開就動了。
另外,你要是在磁場裡安裝一個旋轉的線圈,它就要生電,就是發電機的原理。
所以磁場的作用很大,產生作用的是磁性。
但是你要找出這個磁性是找不到的。
磁鐵有磁性,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
通過磁性,可以理解人的自性(佛性),但你要找是找不著的。
人人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正由於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心啊。
而這一切事相都是從本心本性所顯出來的。
並無實體,所以說五蘊皆空,唯有一心。
大士再喚舍利弗,並進一步開示說。
所以五蘊諸法,當下的本體就是真空實相(空相)。
以上面所舉兩例來說明:
(一 )風靜波停,滿池清水,波表事物,水喻空相。
(二 )金杯熔化,杯空金在。杯表諸法,金喻本體。
兩喻是同樣的,水與金都是譬喻我們佛性。
我們的妙明真心,這是不生不滅的。
把金子造成一金杯,金沒有變化,而金杯出生了。
把金杯再熔化,於是金杯沒有了,滅了。
好像金杯有生有滅,可是金杯的本體是什麼?
只是金並無別物。
金表真空,所以「杯」當體就是空。
杯成時,金也沒有生,杯滅時,金也沒有滅。
所謂生滅只是眾生於無生無滅之中妄見種種生滅而已。
五蘊如水上之波,本身就是水。
看見波動,實際只是水動,水表空性,故可喻明五蘊即是空相,本自「不生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