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說,所謂這一切東西都是因緣而生。

有種種條件,這些條件湊出來的,就形成這麼個東西。

例如水因風在吹動,水面上產生了波。

波就因有水有風而出現的,它沒有固定的「自性」。

風停波息,波又回復成水。

這個譬喻說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水代表第一義空,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

(第一義空:為佛性,是十二因緣勝義空,十二因緣是佛性所依,名為佛性是因中說 

 果,十二因緣及八不(八不又稱八不中觀,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

 不去,中道第一義空),是非因非果,常恒不變,是佛性的真實義。

 又稱中道,體見空性的智慧。如《般若經》說「於一切法都無所見」,「無所見而

 無所不見」。即見緣起生死邊的空、無常、苦、無我,也見緣滅涅槃邊的不空、

 常、樂、我稱為智慧所見的緣起中道。也稱為佛性,若只見空、無常、苦、無

 我而不見不空、常、樂、我,則見一邊而不行中道,也就不能見佛性了。)

 

波代表色。從水中生出了波,說明「空即是色」。

波又回歸於水,說明「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四句為什麼要重覆,有個說明:

第一句是對凡夫說的。

因為凡夫執著這些物質的東西是實有,所以告訴你是空。

破除你這樣一個執著。

 

小乘證了空,他就執著空,空成了你執著的東西。

空也就同於色,故說「空即是色」。

第三、四兩句,兩者完全是一味的,是對菩薩。

菩薩本來如此。

這一切本來是不二的,所以「維摩詰經」直指不二法門。

 

我們把色跟空看成是對立的兩個東西。

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這是形式邏輯。

菩薩是圓融無礙、色空不二。

 

色所產生的東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

接受也就不存在了,所引起的想當然也是虛妄的。

於是表示思想遷流的行蘊也是虛妄的。

那些了別當然也是虛妄的。

 

「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

所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一個精簡的筆法,否則每個都有四句: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

一直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

「亦復如是」概括了好多文字。

 

說五蘊皆空,但不可以產生斷滅見。

消除這些相,正是顯本相。

打個比方說,如果你來參觀故宮博物館。

這裡許多器件都是金的,我就告訴你說:

這些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金的。

這句話是成立的。

 

同時我又告訴你,這個是金子做的塔、佛像、壇城。

彼此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話也成立。

 

剛才說一樣的是我。

現在說不一樣的也是我。

可是這兩句話都對。

 

因為金子代表本性,本性則是相同的,事相就千變萬化。

本性是一樣的,這就是佛性。

佛性、妙明真心、實相,這些都是名詞。

這些名詞不同,可是說的都是一樣的事情。

 

這個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

一個帶電的電線放在磁場裡它就要旋轉,這是電動機的原理。

眼前的電風扇就是電動機,電風扇一開就動了。

另外,你要是在磁場裡安裝一個旋轉的線圈,它就要生電,就是發電機的原理。

所以磁場的作用很大,產生作用的是磁性。

但是你要找出這個磁性是找不到的。

磁鐵有磁性,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

通過磁性,可以理解人的自性(佛性),但你要找是找不著的。

人人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正由於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心啊。

而這一切事相都是從本心本性所顯出來的。

並無實體,所以說五蘊皆空,唯有一心。

 

大士再喚舍利弗,並進一步開示說。

所以五蘊諸法,當下的本體就是真空實相(空相)。

以上面所舉兩例來說明:

 (一 )風靜波停,滿池清水,波表事物,水喻空相。

 (二 )金杯熔化,杯空金在。杯表諸法,金喻本體。

 

兩喻是同樣的,水與金都是譬喻我們佛性。

我們的妙明真心,這是不生不滅的。

把金子造成一金杯,金沒有變化,而金杯出生了。

把金杯再熔化,於是金杯沒有了,滅了。

好像金杯有生有滅,可是金杯的本體是什麼?

只是金並無別物。

金表真空,所以「杯」當體就是空。

杯成時,金也沒有生,杯滅時,金也沒有滅。

所謂生滅只是眾生於無生無滅之中妄見種種生滅而已。

五蘊如水上之波,本身就是水。

看見波動,實際只是水動,水表空性,故可喻明五蘊即是空相,本自「不生不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