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念佛行,有親有疏,有近有遠。

依《觀經四帖疏》善導和尚之義,有親緣,有近緣,有增上緣。

親者,親緣,明眾生與佛之緣,眾生念佛佛即聞之,禮佛佛即見之,而憶念佛,

而佛憶念之,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此故名親緣。

若眾生起心動念,念佛、拜佛憶念佛,總以積功累德,總以求定安命,以此自利想之,

其動心起念,完全以自己的定及功為念,則與佛不親,又時則精進不退,

則感覺往生有望,時而疏懶,又覺不知如何才能有往生之望,此種念佛,完全自力,

佛在身邊亦無感覺,焉能德佛之護念,故其念佛佛不知不見不憶念,故不親。

念佛者,其能與佛親者,佛念眾生也,眾生念佛其念斷續,而佛念眾生不斷常續,

故,應是能念所念一,眾生念佛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此緣方親。

近者,近緣,近者應是如影隨形,應是如膠似漆,無有分別方為近緣。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如經所說,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此為近緣。

又自力念佛者,設有一佛,立在目前,念佛之想與佛相近不唸又遠,但我念我的佛,

佛像依然矗立於前,佛像是佛像,我仍然要積功累德,以成就如佛像之佛,

此佛像是佛像,我念我的佛,佛像與我互不相屬,故遠也。

《安心決定鈔》的五十八段談念佛的理念,何故親疏遠近,說:

言念佛者念此理,言行者歡喜此而恭敬稱禮念。

故佛之正覺與眾生之行,一體不離也。

言親者尚疏,言近者尚遠。

當知於一體之中,論能念所念也。

念佛行者,其念佛之理在於親緣及近緣,是生活在佛的心中的念佛恩、感佛恩。

縱使沒佛像,念佛的心就如佛在身邊,因為是感念佛恩故,非是積功累德,

不需求定,沒有負擔,沒有所求,只因佛恩的思報,感載佛恩故。

深知為佛光明所攝取不捨,已得成就往生,那裡會有還要求佛救度之心,

何須等待臨命終,望佛現前與諸聖眾,慈悲加祐,期能因之往生極樂。

深知往生已成就,得蒙阿彌陀佛的攝取不捨,這一層道理,而念佛者,安心也。

其心安故,歡喜是必然的,因為後生一大事已決定,無須憂慮故。

心安故歡喜,起心動念,只有 南無阿彌陀佛,此是感佛恩行之於口業者。

於念佛如是,同理亦是歡喜兒恭敬稱裡念,此佛體與眾生一也,為機法一體也。

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的苦心修持,意在眾生,功德利益全歸於我而成就者,

南無阿彌陀佛也,能知此理,能領納此佛恩者,念佛行者也。

為佛所攝取不捨故,與佛同在,須臾不可分離,故為親為近,不待言喻。

若念佛者,思念佛應先成就定力,其期能與佛相應,能得蒙佛之攝取,

或是,思積功累德,思以此功德得能莊嚴佛土者,用此為功德,期蒙佛攝受往生。

因凡夫心難能專一,更何況一心,(事一心、理一心、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心。)

這些都是不可求,無法成就者,因為無佛力加持故,所以時而精進時而怠惰。

精進時,心歡喜,而思為往生有望,若能如是精進,臨命終時佛來就度必定。

當怠惰時,無心念佛,可能為好友所牽,縱情於玩樂,不思念佛,何其樂哉。

但當清明之時,想想後生一大事,至今仍無著落,這樣下去,來生又將如何?

這樣的修行,這樣的念佛,又如何能得阿彌陀佛的救度,又如何能期得往生?

此種的念佛,當然難有成就,並非是佛不救度,而是行人置佛於西天,抱持自力,

此等念佛,人在東土,佛在西天,人佛兩隔,縱使念到一心,仍難成就往生。

因為與佛疏,離佛遠故,無法與佛相應故,此等是自力念佛行人的憂傷。

當知,佛願已成就,我往生之業已然成就,是成就了佛凡一體的往生,

是成就了能念所念為一體的 南無阿彌陀佛,如此知如此念佛者,念佛行者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