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次對下輩三人者。諸師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學凡夫。

隨過輕重分為三品。未有道位。難辨階降者。

返對下輩中。

初一句是標,諸師已下,先舉他解,所舉他解出影疏末。

此等人者,指下三品。

言大乘者,是所學法。

言始學者,是能學慧,十信位人信解大乘,今是其初,故名始學。

未得伏斷,故稱凡夫。

過輕重者,謂輕(下上十惡)次(下中破戒)重。(下下五逆)

言道位者,無漏定慧能通涅槃,是名為道。

道有淺深階次,是名為位。

三品共是凡夫,故云未有道位。

言階降者,階次差降,(差別之義)未有道位故。

難辨定其位高低差別相也,講者須知。

諸師亦言下輩三人造罪凡夫,念佛往生,而與今家所判大異。

今辨其異分為二節,初辨機分異,次辨生因異。

初機分異者,淨影判下輩以為宿習大乘之人,(十信位中,隨緣退墮為造罪人。)

 何者,大經說下輩人發菩提心,聞說深法,(大乘)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此由過去習大乘故,今世發心聞大信喜。

 今經下輩三人亦爾,說下上品,臨終知識應其宿習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教稱佛名,滅罪生彼,花開已後觀音勢至隨其宿習為說甚深十二部經,

 聞已信解,經十小劫得到初地。

 說下中品,臨終知識隨其宿習,為說彌陀十力威德光明等法,

 聞已除罪得生彼國,六劫花開,觀音勢至隨其宿習為說甚深十二部經,

 聞已即發無上道心。

 說下下品,臨終知識隨其宿習為說妙法,教令念佛。至彼十二大劫花開。

 觀音勢至隨其宿習乃為廣說諸法定相,聞已即發菩薩之心。

 此等三品,宿習之故今世聞大,今聞大故,到彼證大。三世因果其事無差。

 故定宿習大乘之人,此與今家判為常沒位中唯知作惡機,其義大殊矣。

次生因異者,淨影疏末云:或念或禮或稱其名,悉得往生。

 雖作此解,而剋論之,執由己能滅罪得生,不許佛力直攝常沒,

 更詳彼判下輩生因,有其三種。

 一由宿習大乘力,彼疏末云:若是宿習無道根者,(習大乘名道根)

  現造五逆,終無生理。

  此反顯得生由宿習大耳。

 二由現生懺悔之力,彼疏末云:造逆罪人有上有下,善趣(十信人名善趣)

  已前常沒造逆說以為下,善趣位中遇緣造逆,說之為上,如世王等。

  上人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便得生,觀經就之,故說逆亦得生。

  下人造逆多無重悔,不可得生,大經就之,故說不生。(唯除五逆)

 三由現生修觀之力。彼疏又云:散善力微不能滅除五逆重罪,不得往生。

  大經就此,故說不生。(此以本願念佛為散善微劣行,不許滅罪得生之義。)

  定善力強,能消逆罪,容便得生,觀經明觀,所以說生。

  同卷又云:此觀經明下輩修觀由觀滅罪故,令下輩分有見佛。

  現生重悔及其修觀發于宿習大乘之力,故以宿習力為生因之本。

  與今家判唯由弘願滅罪得生者其義宵壤矣。

問:淨影言善趣位人(宿習大乘)遇緣造罪者,似順淨經文,今謂常沒者,

  依何文理耶。

答:按下文有其四義,今預述二義。

  一無慚愧故。謂平生中常造眾罪無有慚愧乃至一念,何以知之,

   當命終際見獄火時,遇知識教,初回惡心歸佛故也。

   然諸師言善趣位中遇緣造逆,必有重悔,若爾者,平生時豈無一念慚愧。

   經說無有慚愧,故知常沒人矣。

  二邪定聚故。謂善趣位中,遇緣造罪者,猶數進數退,故名不定聚,

   常沒人造逆名為邪定聚,(淨影大經疏云,善趣已前名為邪定,善趣位中,

   數進數退名為不定。)

   今經下輩是邪定聚。(下中品說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

   下下品說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以表邪定。)

   故知是常沒非善趣位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