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言其五惡者。

第五段中有二:初、明五大惡;後、明五大善。初中有三:初舉;次辨;後結。

此初總舉也。

淨影等皆言,翻飲酒戒,明飲酒惡。

下文云:躭酒嗜美故。

然舉餘惡為成酒過也。

望西引《資持》記酒十過,又指《出曜經》三十六失,及《大論》三十五失

(《會疏》引《大智度論》文)誡飲酒過失。

今謂不然,宗辨後三業道,兼攝餘惡。

世間人民。

次辨中四:一、明能造人。漢、吳兩本但言世人。

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

二、明正造惡。

於中此三句,先明起貪所由。漢本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不念治生。(文)

吳本亦同。

淨影云:飲酒之人,不修善行,不事家業。(文)

望西等皆從之。

今不取,不修作善,不事生業,豈但飲酒人乎?

強會合于飲酒戒而已。

徙倚《廣韻》云:徙斯氏反,倚於綺反,猶徘徊也。

《類書纂要》云:徙倚,欲往不往之狀,知不進,曰徙倚也。

懈惰謂懈怠懶惰也,此人不進世出世善,懈,懶惰,但恣作惡。云:徙倚懈惰也。

是以無佛法志,故云:不肯作善。放逸不治身,不肯修家業,故云:治身修業。

由此令眷屬困苦。

家室眷屬,饑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譍。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

不如無子者,此明瞋毒反逆,次云:取與無節等,明欲貪違義。

又云:魯扈抵突等,愚癡無慚也。

此乃三毒雜起,文無前後也。由不修產業,使父母眷屬,食饑衣寒困苦,父母憂之,

教諭示誨,卻瞋目怒譍。(譍《增韻》以言對問也。《集韻》或作噟,通作應。)

父母教諭,令命不相和,違戾不從,反逆之。

喻如讐人,以怨報之。嗟其如此逆子,不如無也。

取與無節,眾共患厭,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者。已下欲貪中,初假貸無償,

後縱奪自給。

漢本云:妄遍假貸,眾共患厭,尤無反復,無有報償之心。(文)

吳本亦同。

報償者,《琳音》十七(四右)商亮反,《杜註左傳》云:償猶報也。

《廣雅》云:亦復也。《說文》還也。(文)

望西云:此下明,依酒無節。

《禮記》云:節法度也,引《孝經》明大節。云云

今所不取也。

取與無節等,準異譯,妄徧假取他財物無法,亦反與其債利,亦無節量,

故眾人皆患厭之也。假貸他物,而無報償,故負恩違義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