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垢不淨」,滿天是雲,黑暗的時候,太陽並沒有髒。
既然沒有髒,也就沒有什麼要恢復乾淨,它本來就是如此。
進一步說,一切萬物,從本以來是清淨的。
眾生以分別心來看物。
認為太陽為淨,烏雲為穢。
其實烏雲與太陽平等,並沒有什麼叫穢濁。
再者,以煩惱等為偽,真心為淨,其實煩惱由於妄念。
妄念源於真心,如水生波,波全體是水,並無別物。
水喻真心,波喻妄念,若論本體,妄即是真,有什麼垢淨。
「不增不滅」,我們的本性在做眾生的時候顯不出佛的智慧。
好像陰天看不見太陽。
雖一點也看不見,但不是沒有太陽了,太陽還是在。
等到雨停了,太陽就出來了。
正下雨時,太陽沒有減少,晴了天,太陽也沒有增加。
真空實性連增減都沒有,還有什麼生死,還有什麼生滅。
這個東西減少減少,減到零,那就滅了。
根本不減少,那有什麼叫滅。
這一切諸法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末後綜合前文指出真空本性中,本來沒有五蘊。
這十二個名為十二入(或十二處),也就是前面的五蘊。
因眾生根器不同,乃有側重點不同的種種方式的說法。
眼耳鼻舌身是色蘊,意就是受想行識四蘊,這六樣稱為六根。
色聲香味觸法,眼睛所對的是色,耳所對的是聲,鼻所對是香,舌所對是味,身所對是觸,風一來,吹到身上很涼快,是一種觸覺。
前五個眼耳鼻舌身,這是屬於身的。
還有屬於心的,意是第六個,這六根代表我們身內的。
外境就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
「法」字是一切事物。
有形的、無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體的。
一切一切都可以稱之為法。
在此是指我們不見、不聞、無香、無味、無觸時。
自己內心所緣的境界。
這些境界實際是前五塵留落的影子。
例如去年曾上泰山觀日出。
此時回憶舊時的景象,心中所念只是舊時泰山日出的影像,這就是法塵。
就是我們意的對象,屬於外境的是色聲香味觸法。
前面說了五蘊皆空。
第一個是色蘊空,色空。
所以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都空了。
前五塵都空。
它們的影子法塵當然也就空了。
再有,五蘊色受想行識都空了。
那當然我們的意也就空了。
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六根加六塵,這兩個是相對的。
互相起一些聯繫。
這十二樣東西稱為十二入,十二入皆空。
這句話代表十八界皆是真空。
界是界限,區別,種類。
例如可把人區別為政界,軍界,商界,教育界等。
十八界的界正是此意。
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塵又成六界。
眼識到意識是六識,又成六界。
六根的六界加六塵的六界再加六識的六界,共成十八界。
其中能取是六根,所取是六塵,根塵和合發起六識。
例如一個設備,手能觸及機體,啟動開關。
眼能看到屏上的形像色彩。
耳能聽到語言音樂。
意根生意識能起綜合作用。
而認識這是一部彩色電視機。
所以依眼根而能了別色塵的是眼識。
依耳根而能了別聲塵者是耳識…。
依身根了別觸塵的是身識。
依意根而能了別法塵的是意識。
一般稱眼到身是前五識,意識是第六識。
眼看見色,內有鏡頭,外有要照的對象。
人是活物,還有識的作用,不是簡單的照相機,這是眼識。
耳朵聽見聲,耳和聲,耳是根,聲是塵,能了別的還有一個耳識。
所以六根六塵再六個識就稱為十八界。
(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經中指出:「無眼耳鼻舌身意」,內無六根。
「無色聲和味觸法」,外無六塵。
「十二入」都無了。
因為根塵都沒有,識又從何發生呢?
所以十八界也空。
就是把有關「人我」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些東西讓你理解了,這些都是空。
你不外乎內有六根,外有六塵,再加上你識的作用。
總之這一切過去我們都認為這個是我,是真實的。
「心經」告訴你這一切皆無。
在真實的法性中,這一切都是虛妄所顯之相。
如水上之波,正波動時,波整體是水。
即是真空,所以說都無。
讓你破除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