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識是分別一切的。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什縻是是,什麼是非。
什麼是美,什麼是醜。
第七識(末那識)是執我,老執著一個我。
這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成為一個我,想保持自己。
種種思想一來,都有個我。
不知不覺都從我字出發,這就是第七識的作用。
第八識稱為藏識,叫作阿賴耶識。
一切檔案都貯存在裡面。
眼耳鼻舌身相當於攝像機的鏡頭。
把在外的東西攝收進來。
從第六識第七識傳達到第八識,即阿賴耶識。
這一切都貯存了,也就是種子,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它是真正代表你的,所以去後來先。
死的時候,身體都壞了,眼耳鼻舌身都沒有作用了。
第六識也就不行了,第七識也不行了。
還有第八識最後從身體離開,這人就是真的死。
我們不說靈魂,我們說第八識。
我們佛教沒有斷見,也沒有常見。
所以就高於其他一切的宗教和科學。
阿賴耶識是檔案室。
大家現在聽我說的許多話。
腦子裡增加了許多新的檔案。
檔案裡增加了新材料跟剛才不一樣了。
你跟剛才是相似。
不完全是剛才那個我了。
天天增加新的東西,所以是相似相續。
它因為相似,所以不是常,不是老不變。
但它又相續,所以就不斷。
不斷不常、相似相續是阿賴耶識,即八識。
現在只談前六識。
上面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都無。
破人我執,叫做為凡人法。
從「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起。
破法我執,叫做為聖人法。
從無明到老死叫做十二因緣。
是緣覺主要所修之法。
其內容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十二因緣,互相依賴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
經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說明了從因緣而起的法則。
例如「老死」,為什麼有老死?
就是因為有生,有生就必然有老死。
推到源頭則是由於無明。
正是由於無明,所以生死不已。
要破除這十二因緣,只要其中一處滅,就一切都滅。
這是緣覺的法執,也叫做法我。
破此法我,故說十二因緣皆空:
《金剛經》說得很好: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大家要知道,佛說的一切法,就是拿船做比喻。
因為你要渡河,沒有船不行,所以佛告訴你這些法。
但是上了岸還要這些船做什麼?
所以「渡河需用筏,登岸不需舟」。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支。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教導我們,破除十二因緣的法執。
十二因緣相互聯繫,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
也是包括我們怎麼出輪迴的辦法。
輪迴不已就因這十二件事情相續不已。
所以要修行,斷這十二因緣。
「無明」淺說很容易理解,就是糊塗愚癡、障礙你明白真理。
深一點說,不了達真如一相,妄生分別執著,就成了無明。
無明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愚癡是最大的障礙。
無明就是糊塗,糊塗後就顛倒,顛倒就會造業,造業就是行。
第二個是「行」。
以上就是過去生中,我們所作的因。
過去生中,我們一直是糊塗造業。
驅使阿賴耶識墮入母胎。
一念看見父母的情況,一動婬念就跑到胎裡去了。
這就是今生生命的開始,這是「識」。
在胎裡慢慢長大,還不能形成一個人。
這是在胎中身心漸發育之位。
已有受想行識等名字。
這是心法,所以叫做「名」。
還有眼等,這是色法,所以全名是「名色」。
第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這六根都慢慢成長起來了。
就是快出胎之位,叫做「六入」。
第六「觸」。
出了胎之後,便與六塵相接觸。
在兩三歲的時候,對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觸而已。
他沒有什麼思維和領略。
再大一點,到了六、七歲就能領略一點。
也會說話了,很多事情都知道了。
第七「受」,六、七歲便對事物有苦樂的感受。
(三)至(七)這一段就是今生的開始。
是我們從過去生中所得的果。
是前生決定的。
所以小孩有的聰明;有的不聰明。
有的聽話,有的不聽話。
這一切由於過去所造的業,通過識而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