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六識是分別一切的。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什縻是是,什麼是非。

什麼是美,什麼是醜。

 

第七識(末那識)是執我,老執著一個我。

這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成為一個我,想保持自己。

種種思想一來,都有個我。

不知不覺都從我字出發,這就是第七識的作用。

 

第八識稱為藏識,叫作阿賴耶識。

一切檔案都貯存在裡面。

眼耳鼻舌身相當於攝像機的鏡頭。

把在外的東西攝收進來。

從第六識第七識傳達到第八識,即阿賴耶識。

這一切都貯存了,也就是種子,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它是真正代表你的,所以去後來先。

 

死的時候,身體都壞了,眼耳鼻舌身都沒有作用了。

第六識也就不行了,第七識也不行了。

還有第八識最後從身體離開,這人就是真的死。

我們不說靈魂,我們說第八識。

我們佛教沒有斷見,也沒有常見。

所以就高於其他一切的宗教和科學。

 

阿賴耶識是檔案室。

大家現在聽我說的許多話。

腦子裡增加了許多新的檔案。

檔案裡增加了新材料跟剛才不一樣了。

你跟剛才是相似。

不完全是剛才那個我了。

天天增加新的東西,所以是相似相續。

它因為相似,所以不是常,不是老不變。

但它又相續,所以就不斷。

不斷不常、相似相續是阿賴耶識,即八識。

 

現在只談前六識。

 

上面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都無。

破人我執,叫做為凡人法。

從「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起。

破法我執,叫做為聖人法。

從無明到老死叫做十二因緣。

是緣覺主要所修之法。

其內容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十二因緣,互相依賴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

經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說明了從因緣而起的法則。

例如「老死」,為什麼有老死?

就是因為有生,有生就必然有老死。

推到源頭則是由於無明。

正是由於無明,所以生死不已。

要破除這十二因緣,只要其中一處滅,就一切都滅。

這是緣覺的法執,也叫做法我。

破此法我,故說十二因緣皆空:

《金剛經》說得很好: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大家要知道,佛說的一切法,就是拿船做比喻。

因為你要渡河,沒有船不行,所以佛告訴你這些法。

但是上了岸還要這些船做什麼?

所以「渡河需用筏,登岸不需舟」。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支。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教導我們,破除十二因緣的法執。

十二因緣相互聯繫,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

也是包括我們怎麼出輪迴的辦法。

輪迴不已就因這十二件事情相續不已。

所以要修行,斷這十二因緣。

 

「無明」淺說很容易理解,就是糊塗愚癡、障礙你明白真理。

深一點說,不了達真如一相,妄生分別執著,就成了無明。

無明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愚癡是最大的障礙。

無明就是糊塗,糊塗後就顛倒,顛倒就會造業,造業就是行。

第二個是「行」

以上就是過去生中,我們所作的因。

過去生中,我們一直是糊塗造業。

驅使阿賴耶識墮入母胎。

一念看見父母的情況,一動婬念就跑到胎裡去了。

 

這就是今生生命的開始,這是「識」。

在胎裡慢慢長大,還不能形成一個人。

這是在胎中身心漸發育之位。

已有受想行識等名字。

這是心法,所以叫做「名」。

還有眼等,這是色法,所以全名是「名色」。

 

第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這六根都慢慢成長起來了。

就是快出胎之位,叫做「六入」。

第六「觸」

出了胎之後,便與六塵相接觸。

在兩三歲的時候,對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觸而已。

他沒有什麼思維和領略。

再大一點,到了六、七歲就能領略一點。

也會說話了,很多事情都知道了。

第七「受」,六、七歲便對事物有苦樂的感受。

 

(三)至(七)這一段就是今生的開始。

是我們從過去生中所得的果。

是前生決定的。

所以小孩有的聰明;有的不聰明。

有的聽話,有的不聽話。

這一切由於過去所造的業,通過識而帶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