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迴向發願(吾祖所覽本無願字)願生者
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信卷及愚禿鈔御點)
信卷三本及愚禿鈔,裁取此文,以證明他力迴向發願心。
上示自力,今明他力。
義門是別,故置又言。
迴向發願願生者者,舉宿緣既熟發願生志者。
迴向願者,佛所迴施願往生之心,亦名欲生心。
信卷云:以利他真實欲生心,迴施諸有海,欲生即迴向心。
更有問答,全如依釋。
(佛願隱誡佛外見自力善,故誡云無有出離之緣。即無自善可迴願者故。
故勸云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生,此為他力迴願之證明。
往生的善業不是我們這種參雜的善,所說的參雜的善,是指不純淨的善。
我們所發的善心、所行的善業,常、根本都不純,都參有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極樂世界是無為的涅槃境界,如果要以這種雜善為往生的因,是無法往生的。
阿彌陀佛深知,念知眾生無力行純善,所以代我們發願,代我們成就信心,賜給我們。
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把要修做往生的業因,轉為今世好好做人,好好看自己,佛願已成,往生已竟。
把專注於修往生的力量,好好做人,作為一個念佛人,成為念佛人的榜樣。
這是死盡偷心,明明自力作不到的,就老老實實的歸他力,不用明知故犯,死不悔改。
佛告訴你,你不行,我幫你,你就要認真的聽信,不要硬幹,自欺欺人,一事無成。
不僅是自己無知,不知道自己不行,又不能善聽佛語,不能善知佛意,有疑佛之嫌。
觀經說,『汝好持是語,持是語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很清楚的告訴阿難及後來的眾生、我們,前面所說的觀門應該放棄,就念佛行。
你不行的,我來幫你,你堅持我行,不用你來幫,旁邊站,看我做。
就像小孩子剛開始學吃硬體食物,手跟嘴還不靈活,還需要時間練習。
這練習可以進行,但是不用在實際上吃的時候進行,也可以練習好。
如果孩子要在此時自己吃,結果是食物滿地,很少有食物入口,浪費食物又沒吃飽。
實際上的父母是用餵的,一口一口的餵,這樣吃飽了,也不用遭塌食物,一團亂。
不適不給你練習,平時也可以訓練,等平時訓練好後,一定可以、一定得上場。
我們現在是初學,甚麼都不行,一切都要靠佛的照應,就聽佛的,不要自作聰明。
古德說,如弱鳥纏枝,初生的鳥,羽毛長豐滿後,還不可以就直接飛,因為還不習慣。
有時候是沒有經驗,骨骼還沒有力量,所以還是弱的,就在枝與枝之間短程的飛。
短程的飛,慢慢把距離拉長,訓練自己,對翅膀的操控能力及體力的訓練。
這時的鳥,不可以離樹枝太遠,以免攀不到樹枝,掉到樹下,或因此受傷。
眾生也是如此,我們當下還是沒有能力去做任何的出離事業,完全要依賴佛。
此時的我們,應該要完全以佛之願力為依歸,不可以有任何的自己意識。
天親菩薩著淨土論,一開始就是世尊我一心,曇鸞大師對此一心做註說:
『故知此言歸于釋迦。若謂此意遍告諸佛亦復無嫌。
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
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
乞加神力,所以仰告。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之詞。
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
眾生的歸於佛,有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
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怕父母擔心,怕沒辦法親自照顧父母。
忠臣承君后之命,以君后之命令為所行標準,執行時沒有自己的想法,完全依令。
我們要往生也是如此,以佛之願力為所依,不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全城佛願力。
又往生之願不輕,非全仗佛的願力無法成行,這是天親菩薩及曇鸞大師的認知。
天親菩薩是千部論師,此往生論是他晚年的著作,應是其智慧的結晶、表現。
曇鸞大師註說,一心為,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間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