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說服聖人答應娶妻,也是應機示現機之無力,非佛願則無法成就往生。
也是破一切自力行,讓世人能明白,自己是無力凡夫人,唯能造惡曾無一善。
所以法然上人就告訴聖人,你先前在聖德太子的六角堂所感的夢境我也有感。
就寫出聖人夢中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偈,並命聖人說出夢境。
觀世音菩薩的偈是這樣說的:
『行者宿報設女犯,我成玉女身被犯,一生之間能莊嚴,臨終引導生極樂。
唱畢曰:善信當知,此是吾之誓願也,汝當宣說令一切聞。』
法然上人所書寫的偈和親鸞聖仁夢境中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偈一字不差。
所以無法推辭,跟隨騰原兼實回家,安置在五條西洞院,並以自己的女兒嫁他。
這就是聖人以出家人的身分娶妻的緣由,也是聖人示現罪惡凡夫,蒙佛攝受往生。
當時宗祖聖人年三十一歲,在吉水法然上人處,修學於源空之禪式,名綽空。
於是年夏,四月,癸卯夜,夢見自己參拜頂法寺。
夢中見頂法寺所供俸的本尊,觀世音菩薩示現僧形,著服白衲袈裟。
(頂法寺在京都,其堂六角,故又稱為六角堂,聖德太子所建。
供奉本尊救世觀世音菩薩。
白衲,是就色而言之,為此方之語言,袈裟者,就體而言之,是梵語。
其製作方法,切割為條狀,在縫合成,有如田地,故曰衲衣,或稱福田衣。
白色是末法相應之色。燈明記引大術經云:佛涅槃後,千三百年,袈裟變白。
法滅盡經云:沙門袈裟,自然變白。
大集月藏經第十云:王白諸比丘,可不知法耶,語已袈裟白,染色不復現,
皆從床墮落,宛轉在於地,咸皆稱佛告,佛寶實隱沒,鬚髮爪皆長,法亦亡失。
白衲衣惑是白色袈裟,都是表示末法比丘之相。)
端坐于白蓮華,嚴容端正,巍巍殊妙,所坐蓮華,又亦白淨,其量廣大,勝常蓮華,
百千萬倍,舉目瞻望,低首作禮。應時聖尊舉和雅聲,唱曰:
行者(指宗祖)宿報設女犯,我成玉女身被犯,一生之間能莊嚴,臨終引導生極樂。
唱畢曰:善信當知,此是吾之誓願也,汝當宣說令一切聞。
宗祖敬受告命,即從座起,出堂正面,視於東方,有峨峨山嶽,舉目瞻望,
億千萬眾群集雜居,時宗祖對眾,宣說菩薩誓願旨趣,群眾低首,
諦聽所說,聞已歡喜,合掌作禮。
夢忽然覺,以為夢想,想夢想者,起於四大不調,畢竟無實,唯想而已。
但想說,今之所夢,了了分明,醒後猶覺親聞親見,是知,非是妄想,驗於將來。
故親記所夢,藏之壁中,不使人知,既而後,因月輪禪公之請。
(月輪,地在京都,為九條殿下之別莊所在,禪公,名兼實,法性寺忠通子。
官至攝政及關白,後悉辭官銜,受戒削髮,號曰圓昭,故稱為禪公。)
關白會護持法然上人是有原因的,是因為受關白父親攝政關白太政大臣忠通公之託。
忠通公與上人也有一段因緣,如七高祖傳云:
『父臨死顧師言曰,勿報讎,以怨對怨,怨何時息,唯須祈生極樂,以圖自他兼利也。
是歲冬,州菩提寺觀覺,乞為弟子。初授佛經,一聞則解。覺語人曰,是兒不凡,
詎可徒置於艸澤耶。久安三年春,屬之叡山西塔源光,時師年十五。
途遇攝政忠通公出避之,藤公駐車,使從者問,且謂師曰,兒有異相,勉旃自愛。
乃約再會去。遂詣源光,光見而歎曰,神器非吾冶中之物也。則付於功德院皇圓。』
法然上人九歲時,其父親招暗殺,臨終前遺命勿報仇,命其出家,祈生極樂。
父親於交代完後,念佛安詳而逝,就依父命,依菩提寺觀覺出家,觀覺者為其舅父。
因為知道上人是法器,如果留在他身邊,會被埋沒,所以送他到比叡山。
比叡山是天台宗的本山,是一佛教重地,稱為北嶺,觀覺本來在此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