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
答曰。從日觀下至十三觀已來名為定善。三福九品名為散善。
先問定散分別之善,其文可見。
答文簡異諸師所解。諸師所解十六觀法皆唯定善,乃是正行。
三福九品散善,是助,正助雙修,方成淨業,故定散俱一機所修。
今家所判十三定善,福品散善。(答文可見)觀通定散。
初十三觀是就定善顯佛智觀,後三輩觀是就散善示佛智觀。
佛智觀體雖非定散,欲示此觀攝定散機故,就定散示佛智觀。
前言定散隨機者是。
(觀行雖說要在定中才能行,但是散心、隨機亦可以,故通定散。)
問曰。定善之中有何差別。出在何文。
次上既明定散分別,今文別問定善差別。
先問差別,後問出文。
此亦簡異諸師所解,諸師解謂,思惟散善,正受定善,定散二俱韋提請。
今欲成立唯請定善故,設此問。
意謂,若言思惟正受俱同定善,韋提應隨但請其一。
一定善中有何差別,竝請思惟正受二耶。
定善差別,義出在何文耶。
問答義勢以之可見。
問:何但問定善差別,不問散善之差別耶。
答:以福品為散善者,自他善同。(下云,諸師將思惟句合三福九品,
以為散善,思惟為散,其義雖異,而以福品為散善,其義大同故。)
故不問之。思惟正受義有異論,故作此問立自義耳。
(楷更出二解,取捨隨情焉。)
答曰。出何文者。經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即是其文。
先答出文,後答差別,與發問次第先後相反者,楷舉二解,須者擇焉。
今謂,發問先差別義後出文者,其差別義是立破體,故先問之。
出文猶末,故後問之。文若先問言出在何文者,其語突起。
未知是問何義出文,故先差別後出文耳。(如前問言,定散二善出在何文,
先二善義,後其出文,得益門云,何時得忍,出在何文,亦先法義,後其出文。)
今答釋中,先出文者,此是立敵俱所依據,論起於此先之耳。
言差別者即有二義。一謂思惟。二謂正受。
言思惟者。即是觀前方便。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也。
即地觀文中說言。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土。
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
答差別中,初,二句標,次二句列。
言思下釋,釋中言思惟者是觀前方便者。
了了分明見彼依正,是名為觀,即是正受。(釋見下文)
因思惟成觀,成觀之權術故云思惟,是觀前方便也。
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者,此釋思惟,思謂想慮,想謂想像。(從心從相)
心取彌陀依正境相思慮,如目前見,名思惟稱思想。
別依(華座)別正(佛身)名為別相。通依通正名為總相。
即地下引證。
粗之言對精,思想所見猶未精妙,(此量見故)故云粗見。
即合下,合兩文證思惟定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