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願成就文,成就文包括第二願和第五願。
『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
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
此願文宜屬菩薩之功德,因為上之成就文所示,更不惡趣之願。
法然上人在《選擇本願念佛集》說:
『於彼諸佛土中,或有縱雖國中無三惡道,其國人天壽終之後,
從其國去復更三惡趣之土,或有不更惡道之土,即選捨其更惡道麁惡國土,
取其不更惡趣善妙國土,故云選擇也。』
法藏菩薩選取十方世界的善妙國土,不更惡道之好,捨會再入惡道之粗。
這是本願文所以成立,是乃因為選擇,選取、選捨之功用成就。
到了極樂世界,因佛的大願力故,佛的光明攝取不捨故,不再墮惡趣。
不像其他的淨土,雖然其國土沒有三惡道,但是國中之天人菩薩若轉生他國土,
就要靠其自身之力,不然難免不入惡道,乃因為其佛無此願力故。
《會疏》於此說:
『雖受人天善果,須臾退沒入三惡,所以有此願。』
往生極樂世界後,並不是叫每位往生後的行者老是在極樂世界享受。
極樂世界是大乘、一乘的境界,一乘就是一佛乘。
《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
可是這因、果的牽扯,無休無止的牽扯是很恐怖的。
眾生畏果,嘗到了苦就很怕,這裡求那裡拜託,如何把苦果丟掉,或是給別人。
但是眾生不知道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所以不怕造惡業,菩薩就不一樣。
菩薩畏因,因為菩薩知道因果的道理,知道如是因會得如是果。
所以菩薩怕種因,所以勸眾生要修善,最起碼結的是善的果。
菩薩度眾生光是四無量心是無法成就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依《大智度論》解釋四無量心:
『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穩樂事以饒益之。
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
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
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
又說:
『行者如是觀,常不捨眾生,但捨是三種心,何以故?妨廢餘法故。
亦以是慈心欲令眾生樂,而不能令得樂,乃至,
此但憶想,未有實事,欲令眾生得實事,當發心作佛,等等。
以是故,捨是三心,入是捨心。』
這四無量心是假的,是用觀的,不是行的,要成佛才能真的度眾生。
故此四無量心最後是捨心,前面觀想了那麼投入,該起來了。捨。
到這裡才真正開始修行度生之法,前面是計劃,是畫度生的藍圖。
要修到有能力,起功用,眾生有苦難,能隨聲應苦。
所以觀世音菩薩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這是四攝法的同事攝,要和眾生同進出,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知道他的所需。
這種度法,有時候也得同流合汙,不然對方不可能完全聽你的。
要到了事事都能聽你的,才能在適當的時機,潛移莫化,才能達成攝取之功。
這樣的同流合汙,可能會造無數無量的惡業,對一般的往生行者可能無法承受。
經上說阿羅漢入定見到其累生所結之業因,會得之果報,全身汗血。
這全身流汗,而且是血汗,是因為怕這些業因所結的果報,要受這些果報。
度生的事業是一件極苦的差事,不是一般眾生能夠作得來的。
可是不成就六波羅蜜,無法完全菩薩道,無法成就佛道。
一定得往生極樂世界,披阿彌陀佛的弘誓鎧甲,做為保護。
這樣的話,有能力度眾生,又可以有能力入各惡道,不畏堅苦。
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是能度眾生,所以就一定會再造業,要受果報。
所以佛為了往生者設想,成就此功德,讓行者無後顧之憂。
生於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後,即能披弘誓鎧,到十方世界救度眾生。
不管是酬業或是償業,都能無畏的去完成,甚至下入地獄道。
此乃佛願力所成救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