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解此對上中上下,遮其伏難,(須知文言作業猛者,此對下文舉上中云,

行業稍弱,舉上下云行業不強。)他應難謂。

如上中品解第一義,及上下品無上道心。

此通平生,修行長,尚生後不能即悟無生忍。

當品之行人,行業時短,而生後即悟七地無生忍。

則以果推因,當四五六地,何得判之為凡夫。

遮曰次二品者修行時雖長,而行業稍弱,故不能即悟。

當品行人日數雖少,作業時猛,故生彼已,即悟無生。

何得以果推因判同大聖位耶。

然四地七地已來菩薩論其功用不可思議。

豈藉一日七日之善華臺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對上上竟。

此對聖德破同聖位,文有七義,證凡非聖。

一者簡機不同,四地七地菩薩,對今經簡機言三種眾生。(若四地七地菩薩者,

 何不言菩薩摩訶薩。)

二者受法堪不,功用不可思議,對舉受法堪不以言但能不能。

三者修行淺深,功用不可思議,是大聖深行,對三種淺行,

 (慈心具戒讀誦大乘修行六念,今言一日七日之善,善字是也。)

四者時節久遠,一日七日之言,對大聖自在受生。

五迎接得生,華臺授手迎接,對彼大聖法性生身,變易生身,離分段死。

六者分段身滅,往生之言含之,(命終已生彼故)對彼大聖經僧祇劫。

七者厭苦欣淨,往生是厭欣果,對彼大聖身居報土。

更按文勢,句首然字,承次上文,暗遮伏難,何者上論日數雖淺,作業猛故,

即悟無生,固是凡夫,何同大聖,他人於此應返難云,其日數淺,即悟無生。

(七地無生)當知宿習根熟,六地行已成者,大聖非凡,其義彌顯。

欲遮此難,故置然言,文巧攝六義,以證凡非聖。

文勢若斯歟,此即下結文。

次對上中者。諸師云是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者。

何故觀經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讀不讀故名不必。

但言善解未論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迴願往生。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一時授手即生彼國。

初一句是總標,次三句牒彼解。

何故觀下標返對意。(準前可知)文有六義,證凡非聖。

一受法堪不,此中復有四:

 一不必讀誦,若言必不,則絕不讀,經言不必,故有此判。

  簡上上品必行讀誦,故云,或讀不讀故名不必,讀誦大乘是凡夫行,

  猶不能讀者,凡之又凡也,當品若初二三地大聖者,何須不必讀誦言耶。

 二唯解無行,經說當品行言善解義趣,善解對僻解,於佛所說大乘空義,

  起斷無見,名為僻解,能如實解真空妙有中道義趣,名為善解。

  (至散善義當具辨之)此人唯有解,未曾習觀行,乃是名字即位凡夫。

  何得判之為大聖耶。

  問:當品人,臨命終時,佛來讚言,汝行大乘,既言行,何云未論其行耶。

  答:當品人,解第一義,為其回願往生正行。(今文指言此善根是)

    唯能解學大乘教義,即名為行。(經指解第一義言行此行者是)

    非謂修理觀行,故云未論其行。

  三深信不謗,說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此二句至疏當具辨)是示凡夫相。

   何者雖言善解深信,而賊害凡夫,信謗隨緣動,若遇惡緣,則隨疑謗。

   (此義見下下品,時是經疏肝心至下經疏當決。)欲示未值惡因緣故,

   不隨疑謗,故就深信人,加不謗之言。(如中上品文言修行諸戒,

   不造五逆,意可準知。)淨影義章第十二云:初二三地名為信忍,

   分證法性,於所證法證信清淨,故名信忍。

   當品若是證信大聖,何及用不謗言耶。

  四兼破彼自語相違,淨影疏解當品文云:於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修行,

   唯能解了第一義諦,深信因果。

   自既解言唯解無行,反為解行具足大聖,豈非自語相違過耶。

   當知今言但言善解未論其行者,兼破相違也。

二修行淺深。(或讀但解,深信因果。皆是凡夫所修淺行。)

三時節久近。(僅一世故)

四迎接得生。(文云授手即生)

五分段身滅。(文云命欲終時)

六厭苦欣淨。(文云回願往生)

皆證非聖,準前可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