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大乘凡夫行業稍弱。致使終時迎候有異。
結證破中,先證是凡,亦言對前品是滅後凡夫。
大乘凡夫者,若準前,應言大乘次善上品凡夫,而略而已。
稍者,字彙稟食曰稍。
稟食隨漸有小差等,故稍字訓漸也小也。
候者,待也,伺也,護也。
異者,迎相優劣之異。其優劣異於佛無為,機所令爾故,云致使。
楷定記云,行業等者,亦遮伏疑。
疑者應云,若此三品同一凡夫,何緣終時迎候有異。
故今釋云,雖同凡夫,而行稍弱,故致有異,不由地位高下故異。
議曰:三品人同凡非聖位,前後引證決論其義,然則迎候優劣不由地位高下,
恐非今所論,請學者決焉。
今按釋文前後義勢,釋三品所行優劣似反倒,何者,三品行業相望,
上上品人所行猶劣,(慈心不殺具戒及讀誦是淺行)日數亦淺。
上中解第一義是金剛種,頗勝,亦通平生,行業時長,恐人於此應疑難謂,
劣者何緣感迎候勝,其漸勝者感迎候劣,欲遮此疑故,前文釋上上行云,
日數雖淺,作業時猛,今釋上中解第一義云,行業稍弱。(雖修行時長,
行法體似勝,而心不勇猛,不精窮解故。)致使終時迎候有異。(劣於前品)
下釋上下品無上道心云,行業不強。(道心法體雖勝,不精進勇猛故。)
致使去時迎候有異,(劣於上中)隨業優劣迎候有異,其事相應,無所反倒。
釋文義勢蓋若斯乎。
然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論其功用如華嚴經說。乃是不可思議。
豈藉韋提致請方得往生也。返對上中竟。
此對聖德破同聖位。
功用不可思議一句,通該三義對辨凡聖。
一者普行不可思議,能普修萬行故,稱不可思議。前言初地已上雙修福智者是。
即對當品不必讀誦,唯解無行,深信不謗三種堪不,破同聖位。
二者深行不可思議,前言人法兩空不可思議是。即對當品深行以破判同聖位。
三者果報不可思議,前言初地已上菩薩神通自在,轉變無方,身居報土,
常聞報佛說法者是。即對當品分段身滅厭苦欣淨,迎接得生以破判之同聖位也。
準前可見,終一句結。
次對上下者。諸師云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者。
何故觀經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為亦。
又言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為正業。
更無餘善迴斯一行求願往生。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一時授手即得往生。
初一句總標,次四句牒彼解。
種性已上者,通指三賢位,種性名義如前既辨。
何故觀下,標返對破,文有八義,證非三賢。
一亦信因果。謂,於因果法或時伏信,或時不信。(例如世稱信因果者,
臨苦悲事,謂是橫來,忘因果理,取恨於他。)其心不定,故名亦信,
下疏釋之言信間斷,此乃常沒凡愚心相,若三賢人深信因果,其心不傾動。
豈言亦信耶。
問:亦信言是對前品深信因果,故影疏云,有信同前,是以言亦,
今釋似非經義如何。
答:散善義有其二解,初同今文,彼後解云,或可,亦同前深信也。
此同淨影,而言或可以標傍義,則以初解為經正義,所以初解為正義者,
深信因果者,必由善解力。前品得善解,故深信因果,當品行人不得善解。
故言但發明其無解,既無善解,豈得決信,故舉經正義言或信不信。
以證凡愚非三賢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