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如五百長者子,臨終雖稱佛名,不得往生。
臨終雖出聲,若不發歸命之信心者,可生人天。
此見於《守護國界經》。
然則唯前四人,發歸命之信心者,皆應得往生也。
此一節者,引例證述常人料簡之非,述今四種往生決定之義也。
乃雖臨終稱佛名,無信心者不往生淨土,其證者經文如左。
例如不稱名、無記又狂亂,已發信心者必往生,此如前示所明。
五百長者子等者:
出於《佛說觀佛三昧海經》,文云:
「毘婆尸像法中,有一長者名云月德,有五百子,乃至,
其子命終,以稱佛名故生四天王之所。」
見於《守護國界經》者:
雖出聲稱佛名,無歸命彌陀之信心者不生淨土,
生於人天中,指有此例證故言見。
前四人者:皆發心歸命彌陀故,斷定決定往生也。
(於稱佛名,而不具欲往生之意願者,於往生事業無關。
猶如說食、數寶,講了一口山珍海味,令聽者能為之垂涎三尺。
食物沒有吃過,沒有品嚐過,還是不能夠真正的知道個中的滋味。
金銀珠寶很多,你數了好多遍,如果不屬於你的,你也不能拿去變賣。
也不能任意拿出來使用,沒辦法真正享有,也是白數了那麼多次。
稱佛名一定要具足欲往生之願力,那麼稱念佛名才能具足往生之願行。
雖然佛號已經具足往生所應具備的信、願、行三心,但不信者仍不能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名,是佛用五劫時間的思維,兆載永劫的修行成就的。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名,並不是給眾生用來做為崇拜而稱念的。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名,也不是為了給眾生消災解厄而成就的。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名,是為了救度眾生,使眾生出離三界,離苦得樂兒成就的。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名,是為了眾生往生,是眾生往生極樂的訊息。
眾生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名,即具足往生極樂世界之三信心。
故行者於一念欲往生心起,即已蒙佛之攝取不捨之願所護,決定往生。
故已發起欲往生之行者,臨命終時若起無記、憶念乃至狂亂心起,都不應疑佛。
佛願不虛,行者於此更不應有所退心,佛絕對會接引行者,絕不負行者。
若有人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地獄之火現前,而心狂亂,恐懼惡業故。
有善知識安慰他,要他稱佛名,求願往生,但因狂亂不能念佛求願往生。
善知識教其念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名,稱佛名故念念滅罪,即得往生。
此乃因佛名號具足三心,臨終人為諸苦所逼,只此一路可行而稱念信托。
故即蒙佛之攝取,為佛之接引,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法然聖人於文鈔對念佛行有如是之說:
『故信念佛之人,縱受何病,皆是宿業也;
所受應重於此,以佛力故,僅受此病。
我等深重惡業尚使消滅而得往生極樂之大事,
何況無有此世何等難成之延命愈病之力乎!
故祈求後世,乘彌陀本願之心薄者,不蒙此等之圍繞護念,善導和尚已言之。
雖同念佛,應起深信而厭穢土欣淨土也。
必須留心思惟此理,一向至其信心而念佛。』
應知,我們累生所造之業,應受之報應是極重,不敢想像。
就以今生,為了生存活命,我們必須以他物或他生命來養生。
一報還一報,縱使割盡全身之肉亦無法償還所欠之債,何況其他。
故臨命終時,絕對會是眾業齊集之時,若非佛願要救度,我們不會只是如此。
臨命終時的病痛是正常,不要因為生病就認為是佛不救度你,對佛起疑。
更應對佛起感恩之心,因為重罪輕報,使我等仍然能起一念念佛之心。
並應該知道,這個病痛很快就過,而且離我往生之時間正近。
我一生所願,就近在眼前,一生辛苦,成果就快現前,為此更應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