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然者承就行之行含正雜,分判其得失,故置然之辭。
言正行者,純極樂行,故名正行。義有三重。
第一正雜二行相對,禮誦等五通名正行。
第二正助二行相對,唯以稱名名為正行。(已上二義淨家常識。)
第三自力他力相對,自力稱名猶屬助業,他力稱名方名正行。此義宗極,至下當辨。
言雜行者,解有二義。一約所行法。二約能修行。
一約所行,(讀雜之行)雜凡五義。
一通之義,餘行本是人天三乘餘方淨土通因,非純極樂正因,以雜通故名為雜行。
選擇集云:雜者是非純極樂行,通於人天及以三乘,亦通於十方淨土,故名雜也。
二多之義,人天三乘餘方業因,種類多雜,故名雜行。化身土云:於雜之言,
攝入萬行,人天菩薩等解行雜故曰雜。又云:綽和尚云萬行,導和尚稱雜行,
感禪師云諸行。此約行業種類多雜,以名萬行、諸行、雜行。
(因問唯一行不可名雜耶。答,亦名雜,例如四人以上名僧,而唯一人亦僧之分,
則名為僧。)
三雜毒義,凡夫所行,雜三毒惑,故名雜行。如上文云:名雜毒行。
縱令聖人所修望佛名德,猶為雜毒。如上文言: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
由有正習二障未除。
四從貶抑名為雜行,譬如世間貶抑人物格品不正,說名雜人雜種雜語雜穀雜不,
今亦如是,比對念佛貶抑餘善總名雜行。如安樂集引涅槃經,云開大庫藏,
一月中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又下文云,
念佛三昧功德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並斯義也。
五雜亂義,(此就過失為名)餘行固是隨緣雜善,修餘行者,樂近雜緣,雜緣亂動,
退失正念,故名雜行。西山楷定記言:修餘諸行,雜亂動失正念,故總名為雜。
上來約所行解名畢。
二約能行,(讀雜而行)雜謂兼雜,行謂勤行。化身土云:諸善兼行,故曰雜行。
問:諸善中,隨但行一不兼餘者,非雜行耶。
答:行一行亦名雜行,以其所修行是雜一分故,而不兼餘故名專行。
化土卷所謂雜行中之專行也。因呈一問,如他流解,雜行之名,約所行體,
雜修之名,約能行相。能修雜行,名為雜修,能所雖異,行體無別。
此順下文云行後雜行。往生禮讚云修雜業。又選擇集云,修雜行者,
於阿彌陀佛,憶念常間斷。此亦雜行即雜修義。然化卷言雜行雜修,
其言一而意唯異,乃自釋言,諸善兼行故曰雜行,助正兼行,故曰雜修。
此釋似違禮讚選擇修雜行者即名雜修,又助正兼行,故曰雜修者,此似違下文。
云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選擇集歎五正行,云百即百生專修正行。
又和讚云:雖專修佛號,祈現世行者,此亦名雜修,嫌千中無一。
導大師文中,何處有此義,事讚下云:
願持戒誦經,念佛行道,即造諸功德等。當今施主及同行諸人,法界眾生,
從今已去,天神影衛,萬善扶持,福命休強,離諸憂腦。此亦勸千中無一雜修否。
元祖曾贈月輪殿北政所消息云:君達等御祈之料,亦念佛最吉祥也,
凡現世後生之御行,何事過之耶,今者應唯作一向專修念佛者也。
此念佛祈現世許言一向專修,讚文似違之,當云何會耶。又佛願力,猶攝逆罪,
然念佛祈現世,有幾重障所生誡千中無一得往生者耶。
(依疏所明就行立信文中,其就雜行立信心者,即是雜行定散三心。
就五正行立信心者,即是正行定散三心。(一心專觀是定三心,前後四專是散三心。)
就五正行中,更分助正,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這是正義,行者希遵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