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是大師即便微笑曰:汝等問答,今當分別。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所謂信心,各各不同,此約自力,智個別故,信亦各別,信各別故,行亦各別,
行各別故,果亦各別,寔假佛土業因千差,往生見土,容亦萬別。
所謂信心無異無別,此約他力,言他力者,阿彌陀佛本願增上緣力是也。
一切眾生,乘本願力,皆悉得生,故曰莫不以本願力為增上緣,得生彼國,
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佛無異。是知,果報既無殊異,生因信心,豈各別哉。
何為生因,明信佛智,稱彼名號,是為生因。真實報土,不容他因,非無因生,
本願名號,正定業故,佛力所施,是謂佛賜。譬猶世間千數貧人,飢餓將死,
雖咫尺間,不能步行,況遠行乎。又況登山臨水,酒宴歌舞,遊戲笑乎。
然有國王,廣開庫藏,賜以珍寶,貧人受賜,富樂自在,妙衣珍膳,隨意服用,
登山臨水,酒宴歌舞,遊戲笑也。所謂貧人,若心歡喜,若身遊戲,皆由王賜。
今亦如是,我等眾生,本無法財,猶如貧人,二乘證果,尚絕無分。
故道綽禪師,有明斷文,猶如不能咫尺步行,何況願取佛國乎。出離生死,
無有期限,猶如乞人,常臥糞穢,人理殆盡。然佛法王,從本以來,積集法財,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諸獲佛所施,具足功德寶,橫超截惡趣,往生安養國。
具足諸神通,遊戲無佛國,救度苦眾生。又遊嚴淨國,供養於諸佛,猶如彼貧人,
獲國王惠施,而富樂自在,隨心服食,登山臨水,酒宴歌舞也。吾及汝等,
本無慶喜,而今見敬,得大慶喜,併是法王所賜也。
汝等心行,與吾異者,不可得生實報淨土。稱吾徒者,當熟思之。
(道綽禪師之斷文,出安樂集曰: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
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五上者,五上分結,上分結者,即是色界無色界之結惑也,分別為:
一色愛結,色愛者,即色界的思惑,謂色界眾生,雖無欲界麤染貪愛,而於上妙五欲,
取著無厭,由此受惑繫縛,不能出離,故名結。
所說上妙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二無色愛結,無色愛者,即無界思惑也。謂無色界眾生,雖無色質,而受想等法,
未能捨離,取著四空禪定欲樂境界,由此愛惑繫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
四空者,即無色界天中,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空處。
三掉結,掉者動也。謂上二界眾生,心念散動,退失禪定,由此掉心繫縛,
不能出離,故名結也。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也。
四慢結,慢者自恃輕他也。謂上二界眾生,愛染未斷,慢心不息,由此慢心繫縛,
不能出離,故名結也。
五無明結,無明者,無所明了也。謂上二界眾生,耽著禪定,而於真性無所明了。
由此無明繫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
五下者,五下分結,下分結者,即欲界之結惑也,分別為:
一貪結,貪者無厭也。謂欲界眾生,於順情境上,起於貪心,無有厭足。
由此貪惑繫縛,於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
二瞋結,瞋者忿怒之心也。謂欲界眾生,於違情境上,起於瞋心而不自己,
由此瞋惑繫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
三身見結,身見者,謂欲界眾生,於名色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妄計為身,由此見惑繫縛,
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
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
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
觸入、法入也。
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
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等。
四戒取結,戒取者,謂諸外道,於非戒中取以為戒,即邪戒也。由此邪執繫縛,
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
五疑結,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決也。謂欲界眾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覺合塵,
由此疑惑繫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
背覺合塵者,覺者覺悟之道,塵者三界如塵勞,繫縛眾生無法出離。
故眾生應覺悟之道,而離於塵勞之苦,則離三界有望。今相反故為之所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