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此指南,攝於十惡說為五惡,上約三業門。此處承其文勢,攝為五惡,
五惡即十惡業道。
《法事讚》下懺十惡罪竟結云:此十惡,攝一切惡盡。今懺悔十惡罪者,
即懺一切罪盡,應知。(文)依此等釋意。
義寂後義甚為允當,思之。
五惡是因,三業十惡為體,痛燒是果。
淨影雲:造此五惡,於現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難,名為五痛。以此五惡,
於未來世。三塗受報,為五燒。(憬興同之)
此五痛為現世報者,非也。經文節節云:痛不可言,皆屬來苦故。
義寂曰:痛為華報,燒為正果。(文)
法位云:痛地獄苦,燒者苦具。(文)
此義未可,如興所破。
嘉祥雲:五痛五燒者,明其苦果,由惡故燒,由燒故痛。(文)
此痛燒約未來,為獄火所燒,為華報,痛苦為正果。今明一解,痛謂痛苦,
燒者,約喻,經云:譬如大火,焚燒人身故。
問:善惡眾多,何故說五惡五善耶?
解云:雖如來智慧海,深廣而說五智,此經顯五智法門,以佛智法門,
治眾生罪惡故。罪惡雖無量,而攝為五惡。為佛五智所治,故說為五。
如刀製鞘,今五惡攝為三業,此之三業造十惡,是為展轉五道之根也。
然論善惡二性,而後可知五善五惡,觀念法門中,明善性人、惡性人,性者,
習以成性。
《愚禿鈔》引論,本願所被機性。就善機有二種(定機、散機),又有傍正,
(菩薩聲聞緣為彷機,人天為正機)就善性有五種,(善性、正性、實性、是性、
真性)就惡機有七種:十惡、四重、破見、破戒、五逆、謗法、闡提;
就惡性有五種:惡性、邪性、虛性、非性、偽性。
由此言之,三輩九品乃是善惡類也。
今經五善五惡者,五濁凡夫,無始已來,數習成善惡二性,故發善惡,造善惡二業,
從本自性,得五惡性、五善性人也。
佛言其一惡者。
已下佛自開示,五惡五善,自分為五,其第一段中亦有二:
初明惡者;後明善。初惡之中,先舉、次辨、後結。
今佛言其一惡者一句,初先總舉第一惡也,然惡中具有舉辨結,善中有辨結,
無總舉文者,何耶?
謂以惡為標者,以明此世惡為本故,翻此惡為善,故善無總舉文。
其一惡,正在殺生兼攝餘惡,應知,眾罪中殺生最重故。
十惡業中殺生為初。一切眾乃至蜫蟲,無不惜命故。
《序分義》(三十二)云:慈心不殺者,此明一切眾生皆以命為本。若見惡緣,
怖走藏避者,但為護命也。
經云:一切諸眾生,無不愛壽命,勿殺勿行杖,恕己可為喻。(《涅槃經》、
《摩訶摩耶經》上(七)、《智論》二十四(二右)引)即為證也。
言修十善業者,此明十惡之中,殺業最惡。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長命最善,
故以之相對也。(文)
《箋》曰,《天台》曰:今言殺斷他命故,五陰相續有眾生,而今斷此相續,
故云殺也。
《大經》云:遮未來相續,名之為殺,道俗同制,如五戒八戒之類也。
嗟夫世人或為口腹,或為活計,遊獵山林,釣網河海,恣造殺業,不顧其罪,
為助自身,強奪他命,人心何在,身後燒苦,可不懼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