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段說:

『慈悲有聖道、淨土之別。

 聖道之慈悲者,民胞物與也,然能遂心救助者極為難有。

 淨土之慈悲者,以念佛急速成佛,以大慈大悲之心,如願利益眾生也。

 於今生,任令對人同情愛憐,奈難相助,究無慈悲可言。

 是以,唯有念佛方為真正大慈大悲之心。云云。』

所說的聖道門的慈悲行,如釋尊行菩薩道的行持。

釋尊行布施行如《悲華經》云:

『便告裸形梵志言,善哉善栽,汝真是我無上道伴,

 汝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常至我所乞索所須,

 所謂依服乃至舌身,我於爾時以清淨心捨諸所有布施於汝。』

又云:

『閻浮提內人及鬼神飛鳥禽獸皆悉充足,於萬歲中所施目如一恆河沙,

 所施血如四大海,所捨肉如千須彌山,所捨舌如大鐵圍山,

 所捨耳如純陀羅山,乃至,當知,我於往昔萬歲之中所捨無量無邊阿僧祇身。』

這是釋尊的前身行菩薩行所做的,這樣的行才能符合所說的聖道行。

我們的能力,給些錢財,花些時間,行行好,捐個血等等,已經很好了。

要說割肉餵鷹,捨身餵虎這等釋尊行菩薩道所行,我們可能做不到。

又如《大般涅槃經》釋尊前世為四句偈捨身。

因為聽聞前半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而求後半偈。

知道一羅剎能說後半偈,即應其要求,捨其身給羅剎吃,以求後半偈。

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這是為法忘軀,為了法連命都可以不要,這是佛的前身所行。

當然孔夫子也一樣,論語,里仁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還有《金剛經》釋尊前世當忍辱仙人時,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而心不生瞋恨。

這些所講的只是一小部份,釋尊示現告訴我們,如何行菩薩道,而才能成佛。

這樣的一路戒、定、慧三無漏學及六波羅密,六度萬行,一路一路進。

在修行的路上,因為定的關係,會發動種種的陰魔,都必須避免。

《首楞嚴經》把這些陰魔有一詳細的介紹,由色、受、想、行、識五等五蘊。

這五蘊由色蘊開始,每一蘊有十層,一層一層上,共五十層,叫五十陰魔。

這五十陰魔最後兩個陰魔,識蘊的第九、第十,是阿羅漢和辟支佛。

聖道門行者,修菩薩道就必須一路的往上,一關一關突破。

每一層陰魔現前時,要能看得清楚,知道有所離,不做聖解,做聖解即入魔。

這是釋尊以其自身的累世修持成佛的經歷,眾生如果要自力成佛,也要如此。

以現在的人其能力,想要做到百分之一都是非常之難。

其實這聖道的修行道路,講是講靠自力,靠自己的能力,但事實上還是要佛力。

這是《入楞伽經》的話:

大慧若諸菩薩摩訶薩,離二種住持力能說法者愚癡凡夫亦應說法

 何以故?謂不以得諸佛住持力故。乃至,

 為護魔業煩惱散亂心故為不墮聲聞禪定地故;

 為內身證如來地故為增長內身證法故。乃至,

 大慧若諸如來不為菩薩作住持力者墮諸外道聲聞辟支佛魔事故,

 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如來.應.正遍知大慈攝取諸菩薩故。

還是得靠佛力的加持,不然諸菩薩亦如同愚癡凡夫,不然也無法住於菩薩道。

美其名說是自力,還是佛力在後面無時無刻的加持。

不如堂堂正正,老老實實的領受佛力,領納佛的願力加持。

《正信念佛偈》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法華經》說,羊車、鹿車、牛車等三車,只是方便要引誘出離之說。

最主要的是,出離後,佛給各個的是一大白牛車,是成佛的一乘之法。

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我們成佛,當領納佛所賜的信心之同時,即不退轉。

又《銘文》記載:「正定之因者,必定證無上涅槃的種子之意。」

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即蒙佛力加持,即成佛在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