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言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者。

是其二證也。

煩惱賊害者,奪功德法財害法身慧命故,名為賊害。

清淨業者,疏有二釋。初約懺悔。(定善)後約念佛。

上所引文但言凡夫,凡夫猶通大小內外凡,今取賊害證其常沒。

上舉散善所被,今舉定善所被。

定善所被尚賊害機,況散善機。

故取二文以證但為常沒之義,反顯他解人情之失。

(所謂生身煩惱,稱為二餘,無量壽經讚菩薩說: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生死可以分為變易生死及分段生死,前念將滅後念即起,這就是變易。

 菩薩的境界,由初住起一路而上,歷經各種的境界及經歷而往上,稱變易生死。

 眾生前生是王二,今生可能是張三,這一段段完整的生死歷程叫分段生死。

 生身就是指分段生死,煩惱指的是眾生為七六欲所困擾而產生的一切。

 餘指習氣,一切眾生除了佛以外都會有餘習,多少而已。

 就如同一隻酒瓶,酒倒光了以後,把它洗了乾乾淨淨的,但是還可以聞到酒味。

 這酒瓶裡完全沒有酒了,但是還留著的酒味,就如同阿羅漢煩惱已斷,

 但是還留有前生和累生所存留的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表露出來,叫習氣。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很多證得阿羅漢的,這是大福報能得執佛世。

 有一位阿羅漢名叫畢陵伽婆蹉,他曾經五百世投生為尊貴的婆羅門家。

 因為累世的尊貴關係,這傲慢的習氣還是存在的。

 有一次到恒河岸邊,恒河神知道阿羅漢駕到,就出來接駕,恭敬的說:

 「尊貴的阿羅漢,難得的聖賢,我萬分的榮幸。」

 這畢陵伽婆蹉一見到恒河神,馬上說:

 「小婢斷流。(妳這奴婢,還不快點給我段流,我要過河。)」

 後來恒河神告到釋尊面前,佛告訴他這是他的習氣,他沒有傲慢的意思。

 這就是餘習,不是一般凡夫或是一般的聖流能斷的,除了佛一人外。

 玄義分中所講的煩惱賊是凡夫才有的,一切聖流都已經斷了一切的煩惱。

 凡夫就一直生活在七情六欲中,為七情六欲所苦,無法自拔,也不想。

 其實這煩惱,眾生就是賴這七情六欲的煩惱才叫眾生,沒了這些就不是。

 也因為這煩惱,使我們一直無法有出離的能力,而且更因之牽引著我們留下。

 佛知道眾生如果一直在煩惱中,無法出離,就一定會墮落,會一再受苦。

 就算今生享盡一切榮華富貴,福祿雙全,也造了很多的善業。

 就算今生知道修福,也有因緣修福,但是不出離三界,就無法保證不犯錯。

 就算今世福德具足,有良師善友等一切善知識教導著我們,不使我們犯惡。

 但是如果今生無法出離三界,無法了生脫死,就還會有下一世的輪迴。

 下一世的輪迴,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證我們,可以保證我們不會犯惡。

 那麼如果犯了惡業,不就是要墮落入三惡道,要受到惡報之苦了。

 有大福報的人,因為福大勢也大,所以難保沒有很多的隨從幫忙辦事。

 辦事的人,為了討好主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辦事能力,有可能無所不用其極。

 在辦事過程,難保沒有任何的壓迫或是暴力,或其他不當的手段。

 而這些做為都是因為你的喜好或須要而做的,沒有罪也有責任。

 而這些責任,這些罪業是會一直跟著你,直到你賠償了了這債。

 禪宗的禪師說:生死不了,滴水難消。

 我們在這社會上,不可能每一樣都由我們親手生產製造完成的。

 雖然說我們只取我們所須,但是這個所須是經由什麼途徑得來的?

 這些供應主要是因為有這個須求,沒人要的市場,會很快的消失。

 殺有罪,所以常聽人說,殺豬的要殺豬就說:

 「不是我要殺,因為有人要吃,所以你要找吃的人討債。」

 整個社會大到整個世界,都是共業,共同創造和承受這一切善惡業報。

 我們如果無力或是不想出這三界輪迴,我們都要受這些業所牽引。

 佛發願度眾生,就是要度我們這些無力或是不想出三界的凡夫。

 極樂世界是清淨之國土,沒有我們這裡的一切惡,是佛為我們造的。

 我們應當依此了解,佛完全是為我們而說而成就淨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