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5一、《觀佛三昧經》云:

  有長者,有一女,於最後之處分,付與閻浮檀金,包於穢物,埋置泥中。

  國王遣群臣欲奪之,雖步行泥土,不覺而歸。

  其後此女出而商者,比前更為富貴。

  此譬喻也。言國王者,喻我身之心王。言寶者,喻諸善。

  言群臣者,喻六賊。被六塵奪諸善,無方可發者,喻無緣出離。

  取出金寶,富貴自在者,喻言依念佛三昧信心決定者,須臾得往生安樂。

  包於穢物,置泥中者,喻言五濁之凡夫,穢惡之女人,以為正機也。

此者顯機教相應,示所謂眾生在煩惱泥中能生佛之正覺華之義也。

《觀佛三昧經》者:

出於第十密行品,經有六種喻,說念佛三昧超過諸善,今所出者其第一也。

文云:

「佛告阿難,譬如長者將死不久,以諸庫委付其子,其女得已,隨意遊戲,

 忽於一時,值有王難,無量眾賊,競取藏物,

 唯有一金,乃閻浮檀那紫金,重十六兩,金鋌長短亦十六寸,

 此金一兩價值餘金之百千萬兩,即以穢物裹真金置泥團中,

 眾賊見已不知是金,腳踐而去,賊去之後,財主得金,心大歡喜。

 念佛三昧亦復如是,當密藏之。」

在經文云其子,今文云其女,則以彼第三譬代之,

乃出最下劣之機,以對閻浮檀金之彌陀本願之念佛也。

最後之處分者:臨終之處置也。

(龍樹菩薩所著《大智度論》論念佛三昧云:

 念佛三眛,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

  餘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嗔;有能除嗔,不能除淫;

  有能除癡,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

  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

 他力行者所得的念佛三昧,並非自己能力所成就的,是佛所賜的。

 他力行者,全依佛力,聽任佛的發遣,全憑佛的安排,於念佛三昧也如是。

 自力行者,苦其心志,勞其體力,或是積功累德,或是禪定智慧。

 其目地是想成就一心不亂,因為如此則往生必定,才能安其心。

 法然聖人於其文鈔中有,不讚雜善唯嘆念佛行者之文云:

 『《觀無量壽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彼經《觀經疏》云:從「若念佛」者,下至「生諸佛家」以來,

  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即有其五:

  一明專念彌陀名。

  二明指讚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希有,更無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為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希有華」,亦名人中「上上華」,

  亦名人中「妙好華」;此華相傳名蔡華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

  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念佛人,佛稱之為希有,稱為芬陀利華,人中希有人最勝人。

 念佛行者為什麼能得佛的如此讚歎,因為已得阿彌陀佛所賜之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並非自力眾生所能成就,而是阿彌陀佛大願力所成就的。

 念佛行者,得佛所賜之念佛三昧,成就佛的功德,當然會蒙佛所讚歎希有。

 以世俗的比喻,念佛三昧有如閻浮檀那紫金,雖是佛所賜,但常為六賊所害。

 故藏於穢物之內,猶如念佛三昧,雖為佛所賜,但常為惡人所轉。

 若王難去後,取出閻浮檀那紫金,洗去汙垢,仍然是非常珍貴。

 猶如我們去自己的六賊去,惡知惡見,一向專信佛之本願,即得往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