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 在這個法門之內,有人詆毀真宗教法。

如果這些人屬於其他法門,那也沒有辦法去阻止。

我們應該要想,法門中有這樣的人,但慶幸的是,我們能夠有宿善,令我們信此教法。

(B) 在我們的法門之內,有毀謗之言。

如果其他宗派毀謗我們,我們也沒什麼好說的,因為我們自己的法門之內也有謗法者。

然而,慶幸的是,我們這些人有此宿善,還能信佛法,應感恩。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說「佛法如旃檀木片片皆香」,每一門佛法都殊勝,這才是學佛。

淨土一法是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稱之為門餘,是阿彌陀佛親自演說,親自執行攝受眾生。

照理講,只要是佛法,都應當被信佛的信眾所遵循,所尊重,這才是每一位修行者心態。

但是眾生的心,總是自認為自己的最好,別人的不值一顧,所謂的「家有弊掃享之千金」。

在自己所接觸到的法上起執著,不管這個法對你相不相應,你這樣修下去後果如何。

釋尊在《蜱肆經》裡有一段經文,做了些比喻,要人家放下,用些智慧認清楚,說:

有兩個人相約出外買麻,擔回家賣,用來養家餬口,就各擔了一擔麻往回家走。

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堆沒有主人的白銀,其中一位就馬上丟棄麻,改換擔著白銀。

他同時勸同伴換,同伴不同意,說我們的目的是擔麻,回說,是為了養家,白銀值錢。

又走著走著,看見路邊有一堆無主的黃金,擔銀的馬上丟棄白銀,改換成擔黃金。

他還是勸這同伴換,說黃金值錢,這一擔回去可保富足,還是不願意,堅持原目的。

回家後,擔金的,用一些許的黃金,蓋了新房子,買了土地,雇了大批人幫他種田。

因為有那些黃金,用黃金買地,請人耕種,他不只生活無憂,也給家人富足的生活。

而反觀那位堅持己見者,擔回的麻,賣些小錢,只夠些許溫飽,還要再外出討生活。

我們出生於此世間,不管你是咬著金湯匙出世,一生富貴,生活無憂,或者是生在貧家,

一生飢寒交迫,衣不蔽體,都一樣,都是生死沉淪的眾生,沒有值得自負或是該自卑的。

為什麼?因為都同樣面對著後生一大事,這是要自己去面對解決的,無法逃避的。

就說知道了要出離,走修行的路,修行了相同的法,就這樣走下去,好像不錯的。

在修行的路上,碰到了另外的法,知道新的法殊勝,能迅速的帶領我們成就後生一大事。

當下就應當捨棄原先的法,改習新法,不是執著於原先的法,這是危險的心態。

八萬四千法門裡,有漸法有頓法,所謂的藏通別圓,藏、小乘法,通、小乘通大乘,

別、唯一大乘,圓、一乘圓融無礙之法,修的是知見,當捨的是小的法,才能得大法。

八萬四千法門如是,門餘更是如是,淨土法門不是認真修可以成就的,是要知見佛知見。

在淨土真宗,佛的知見就在信心,阿彌陀佛把佛的知見,以信心傳達給眾生,

而這信心就是由「名號獨達」的佛名號,由佛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深印在眾生心。

當「南無阿彌陀佛」的佛名號,來到我們的聽聞,當「聞信」的一念生起時,即獲信時。

很清楚的,信心是佛所賜,如何獲信,並非是眾生自力認真所能,這一點應當要認知。

但是就是有人,因為不知道如何去獲信,又不願意承認自己尚未獲信,很是可憐!

怕的是,自己無能力獲信,又不願意去不恥下問,硬是要硬說自己已獲信,很要不得。

為了要保有自己的面子,他會用自己的想法,去講如何獲信,說教典有誤,這是謗法。

經上說:「有信的有謗的」,所以當有人毀謗真宗教法,也不用太生氣,這本來就會。

當教法都沒有人毀謗,我們還會懷疑,這法是否有問題,為什麼?應當慶幸我們能信。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