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曇鸞釋云: 「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四海皆兄弟也。」
以下者答前徵,其中,初引大師之文。
《往生論註》下卷,釋眷屬功德云:
「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萬品,以雜業故。
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
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四海之內皆為兄弟也。」
此者,示眷屬平等之相也。
凡此三界,生有胎卵濕化之別,憂喜苦樂報殊,
其果千狀萬態,此皆雜業所感故也。
彼安樂者,皆是正覺淨華中化生,同一平等無些差別,
何故然者,往生之因均是同一之念佛故。
依此義者,已往生者依一念佛之因故,雖未往生之人亦已常念佛者,當成彼之同類,
然者,遠通於十方三世之念佛眾生,可謂總是兄弟同一眷屬之意也。
前言,得大信心之人言淨華眾者,正據《往生論註》之此意也。
(以我們所處的世界來講,胎、卵、濕、化四種都有。
以人道來講,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等,其中有非常複雜的關係及遷連。
說有的是來討債的,有的是來還債的,當然討債的還是有還債的對像。
如是的因來還如是的果,由甲方討來的債,還欠乙方該還的債。
債還清後你不認識我,我也不裡你,隋朝時晉州城張善友的故事就是例子:
張善友為人樂善好施,但是他的妻子李氏卻很吝嗇,膝下無子,但過的很富裕。
縣中有個叫趙廷玉的人,家裏非常窮,母親亡故無錢埋葬。
趙廷玉在張善友家牆角挖了一個洞,偷了五十兩銀子,埋葬了母親。
一天有一五台山的出家人,因為寺廟壞了,化了一些銀兩,要回寺修廟。
因為還不夠,所以將銀兩寄存張善友家,再到別處化緣。
結果回來要時,張善友不在,他的妻子不認帳,不肯還給該比丘。
不只不認帳,還發毒誓,如果有將下地獄,又告訴張善友,銀兩已經來取走。
過了兩年李氏生下一子,家業越來越興旺,再過五年,又生一子。
大兒子叫乞僧,小兒子叫福僧,一轉眼兩個兒子都長大了。
大兒子乞僧非常勤勞,不肯輕易花一分錢。而福僧正相反。
只知道喝酒賭錢,每天都有人上門來討債,他都替福僧還掉。
張善友看大兒子辛苦,小孩兒浪費,認為不是辦法,就把家產分為三份。
福僧在不出一年,把他的那份家產花了個精光,又去向父母要錢。
不長時間,父母的錢也被他花空了,又去打攪哥哥。
乞僧辛勞成疾而死,福僧依然花錢如流水,一看哥死了,又拿去花。
李氏見此光景,終日啼哭,不久生病死了。福僧不久也得病死了。
張善友如今兒子死了,妻子也死了,非常傷心,就到東嶽廟前哭訴。
結果閻王帶他到地獄,見到他兩個兒子,兩個都不認他。
乞僧說:我不是你的兒子,我是當初的趙廷玉,因為沒錢葬母,偷了你家的銀子。
如今我連本帶利已還給你了,我現在已不是你的兒子了。
福僧說:我不是你的兒子,我前生是五台山的比丘。
你欠我的,已經連本金加上利息還給我了,從此以後我與你不相干了。
張善友大吃一驚說:我什麼時候欠你的?
正說著,只聽閻王大喝一聲:把酆都的城門打開,將李氏帶上來。
只見李氏披枷帶鎖來到跟前。張善友問:你為什麼會遭到這麼大的罪?
李氏哭著說:我生前不該賴了五台山比丘的銀子,死後下十八層地獄,我真後悔啊!
張善友說:那銀子我一直以為你已經還他,怎知你賴了他的,這是你自作自受啊!
李氏拉住張善友大哭,閻王震怒,拍案大喝。
張善友驚醒,發現睡在神案前做了一個夢,才明白這一切原來都是有因緣關係的。
真是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從此堅心修道,行善勸善,後來得了善果。
這些都不真,都該離,只有極樂世界不是這樣,沒有這麼多善惡因緣。
都是阿彌陀佛攝受所化生,都是念佛、佛念成就者。
故曰: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四海皆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