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6於善惡之機,九品之位雖殊異,皆憑他力之願行,

  同歸正覺之體不異故,言「同一念佛無別道故」也。

以下者,釋述前引註文之意也。

於中有二節,

初言善惡九品之眾機,同一念佛而無別道,故從心蓮華生,此者就橫辯因一。

後言三世之往生,同歸果佛之願行,生心蓮華中,唯是兄弟,此者約豎示果一也。

今者其初節,

依《觀經》之說,往生人有上中下三輩,各有三品故成九品,

其中,上中六品者善人,下輩三品者惡人,故言善惡之機,九品之位雖殊異也。

信「正覺之佛體」即是「眾生往生之願行」之人,謂念佛眾生。

皆憑、同歸、不異,此三句即言,同一念佛無別道之意也,此示法之稟受。

然依機之性得者,雖有九品善惡之別,依法之稟受者,同一念佛無別道。

念佛者,是從佛正覺之願行而生,亦是入佛正覺之慈心故,言從心蓮華生也。

得大信心之人,言淨華眾之所以,當知如此之指示也,故窺就橫辯因一者也。

《往生論註》之同一念佛者,雖揀界內雜生之雜業,今者對自力雜行之意而釋述也。

問:依善導大師之散善義,九品之中,上三品者行福,

  中之上中二品者戒福,中之下品者世福,但下之三品為念佛行,

  何言九品同一念佛耶。

答:經說有隱顯二意,

  為未熟自力之機,以世戒行之三福諸善為往生之因,

  即「諸行」、「念佛」並入淨土之相,此謂顯說之義。

  為純熟他力之機,以一念佛行,能入報土。

  九品之別者,但機之性得而已,言機之性得者九品之位雖異,

  受法者通是念佛之一行也。

  《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云: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

   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如是九品之中,上中六者善人,下三品者惡人,

  此九品善惡之凡夫言同乘第十八願而往生,即是同一念佛無別道之相也。

  若夫九品之佛說,如其因果配立,唯佛之善巧方便而已。

  法然聖人云:(《和語燈》四)

  「極樂九品者,非彌陀之本願,四十八願中亦無,此是釋迦之巧言也。

   若言善人惡人同生一處者,惡業之人起慢心故,顯九品之差別,

   說善人者進於上品,說惡人者降於下品,可急於參見也。」

  如是,勸善懲惡之聖意,豈敢不感載奉行耶。

(依佛本願,要眾生一一成佛,不會要眾生常時間留在蓮花花苞裡。

 佛應沒有要刁難眾生的意思,是眾生知見不夠,無法理解佛的本願。

 假如告訴你,你每天認真的修行,觀察自己的言行,不可以放逸。

 還要加上念佛,發願往生心,這樣的話,你可以往生極樂,決對沒問題。

 另外一個人,每天造惡,殺人放火,強佔他人財產,無惡不做到極點。

 臨命終時,地獄現前,但逢善知識教其念佛,專心歸命念 南無阿彌陀佛。

 命終後也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假如說品位與前者同,這樣的教法就會有問題。

 是鼓勵造惡,反正臨命終時再歸命 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何必自己苦自己。

 所以佛必須要說,善人有修行故進上品,惡人因常習惡,故雖可往生下品。

 但是當知,臨命終時情況萬狀,並非每一個人都是見惡相後再死。

 死前也並非每一個人都能蒙善知識的勸進,善知識也不是隨處可見。

 一生造惡之人,人見人怕,而且是人人恨不得他早死,早下地獄。

 何來有善知識的勸進,況且能聽得進還是問題。

 勸行者,早日決定往生之心,全依 南無阿彌陀佛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