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立兩宗有何由耶。

答:試解之,凡有十由:

  一為揀他經一宗常例故。曰他諸經皆各一宗,然諸師辨他經宗旨,或有立多宗,

   而終歸一宗,且如宗盂蘭盆疏,辨立孝順設供拔苦報恩四宗,

   此於一宗始終辨四,前三終歸報恩宗耳。楷定記云:『餘師多宗,皆可準之。』

   今先舉維摩大品一宗例,標與今經非一同例,以言此例非一。

   次辨今經兩宗意,揀他經一宗例耳。

  二為破諸師謬混念觀故,謂諸師謬解佛觀之念佛,(念佛眾生,念佛三昧。)

   以為定善觀行念佛,則混亂念觀,為一法異名。(三失如前)欲破此謬,

   故辨兩宗。

  三為辨定二尊教故,今經一部內,本有二尊教,其文相間雜,諸師所以惑也。

   今總取一經所說定散二善十六觀門,立名觀佛三昧,是為釋迦教焉。

   總取經中弘願教益,立稱念佛三昧,是為彌陀教焉,辨定二尊所說教門,

   以令末學曉其分齊,為此義故,立兩三昧。

  四為明廣攝權實眾機故,觀佛三昧,總攝定散善分權機。(序題門云,

   定即息慮凝心,散即廢惡修善,迴此二行求願往生。)念佛三昧攝一實機。

   (能信弘願一實法者,不問賢愚善惡,總名為一實機,序題門云,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等。)為此義故立兩三昧。

   偈言,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者是。

  五為顯從觀佛入念佛之義故,謂有一類機,始修觀佛行,觀成得見彌陀佛光,

   唯攝稱名念佛眾生,既見彼光益,則終歸念佛,故經說終歸,

   云故名念佛三昧,論長行明起觀生信,序分義云,依下觀門專心念佛,

   化身土,言定觀成就之益,以獲念佛三昧為觀益者,竝此義矣。

   然從觀入念義,於佛觀文猶密,故觀念門標云依觀經明觀佛三昧。

   依般舟經明念佛三昧,釋中先引觀經及觀佛三昧經,以明觀佛行法。

   此引般舟經跋陀和菩薩,觀成見彌陀,乃問往生因,彌陀報言當念我名,

   以助顯從觀入念佛之義,為此義故,立兩三昧,當知。今文云,

   此之言標先觀佛,亦以之言標終歸念,文義之勢蓋如斯乎。

  六為對辨念觀二行之優劣故,定善最勝,無如佛觀,其觀成者,

   見彌陀光唯攝稱名念佛眾生,念優觀劣,於此可知,是以流通,

   猶廢觀佛,但勸持名欲對,若依鎮西則散善攝,傳通記云:

   『初十三觀是答請說,後之三輩是佛自說,答請文中立觀佛宗,

   自說文中立念佛宗。』自力念佛猶定散攝。高祖所謂定散自力稱名者,

   是他力念佛非定散攝。何以言之,定散在機,(序分義云機有二種,

   一定二散。)他力念佛,捨機情執投法體故,非定散攝。

   且如佛觀說觀成者,見佛光唯攝稱名念佛人,猶出佛觀之表,

   況餘觀餘善攝。如下輩念佛者,若依經顯文,自力念及散善所攝,

   故說猶坐餘罪,花籠經十二劫,若約密意,他力念佛,

   (疏就下輩念佛作願行具足觀)是以經廢定散,但勸持名一法,

   乃示念佛非定散攝。行觀記云:『念佛乃是非定非散他力之行。』

   故以定散萬行,屬觀佛三昧攝,乃外別立念佛三昧,以顯念佛非定散攝。

   若不立兩三昧,何以顯念佛功。此據選擇付囑章。云:又說定散,

   為顯念佛超過餘善。(定散)若無定散,何顯念佛特秀。

  八為明正助二行分齊故,觀佛雖勝行,而猶屬助業,但以念佛為正定業。

   散善義簡判觀助念正由,為是義故,立兩三昧。要鈔六云:

   『稱名為正,順佛本願,行為助,非佛本願,立此門有兩三昧者,

    為令差別助正二業。』

  九為示信心體用功德故,觀佛三昧是信心用,念佛三昧是信心體。

   用雖有淺深,而皆同具足,為示之故,立兩三昧。

  十為明能讚所讚法門故,觀佛三昧是能讚教,念佛三昧是所讚行,

   能所相依,方顯法門,為此義故,立兩三昧。了鈔觀記,往往談之,

   此本定散門,說今經定散,是念佛機所受教耳。立兩三昧,其由如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