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安樂集上,辨宗旨不同,先舉涅槃維摩般若大集四經各一宗例,次云:

  今此觀經觀佛三昧為宗,不言念佛三昧為宗,脈祖釋義相違如何。

答:楷定傳通會之,文可見。今謂樂集亦立兩宗,今上卷文,且舉觀宗,以攝念宗,

  下卷牒標云:『明此彼諸經,明念佛三昧為宗。』此指觀經,彼指他經,

  列釋文中,先引今經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以明稱名念佛為宗,

  次依觀音授記經,(明餘諸行是化土事)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得往生者,

  常見彌陀現有不滅。(明稱名念佛是報土真因)

  後引般舟經跋陀和菩薩,觀成見彌陀,乃問往生因,彌陀報言當念我名,

  助顯稱名念佛為宗,其義全同觀念門釋,何謂脈祖釋相違耶。

問:統攝一經所說法門,獨尊者名宗,一經無二宗,如國無二主,何立二宗耶。

答:按古解,凡有六義。

  一約助正會為一宗,觀助念正,相資不離,二而不二,終成一宗,

   故無一經兩宗難耳,(楷定所引有解同之其文可見)

   議曰:所謂助正,約念觀雙修者,若單觀者,觀為正行,自是一宗,

   何歸念宗,況非別立兩宗文旨。

  (淨土法門雖說以念佛為本,但是依佛本願,全仗佛力的救度,方得遂往生。

   如果沒有佛的願力救度,就算念的好,到一心不亂,觀的純佛像歷歷在前,

   你命終報盡,也不會往生的阿彌陀佛的淨土,如果無法了生死出三界,

   下一生,還是一樣隨業流轉。

   修行一開始當然可以廣學,因為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

   找到了,認識了,認清了自己後,當然是要一門深入才行。

   古德說,廣學原為深入,深入才是目標,到最後還是要一門深入。

   這腳踏兩條船很危險,要能捨才能得,捨得捨得。

   這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捨不是布施些錢財這麼簡單。

   這捨最重要的還要捨見,捨身容易捨見難,這低下的見要捨才能得高的見。

   我們是凡夫,這見很低,讀讀經,充其量只是結個善緣,因為不能圓入。

   這淨土法門特殊的地方就是這點,你知道有淨土,你肯接受,肯去。

   這一切成就,你心裡就是深信不疑,我往生已成就,就這樣信者。

   就這樣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是感謝佛的救度,不是因為想往生。

   這往生已成就,還想要往生那裡,佛就把你抱在心裡,不就成了嗎?

   臨命終時也不用祈願佛來迎接,因為你一直都在佛的心裡。

   那祈願臨命終時佛來迎的,還是多了一個疑佛的心,這點應信。)

  二約教行會為一宗,觀宗定散,是能詮教,念宗名號,是所詮行。

   所謂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即此義也。

   (希三云,定散聞昧為宗所,能詮專念名號,是立觀佛三詮名號,

   是立念佛三昧為宗。)能詮所詮,教行相依,故成一宗,無兩宗難。

   議曰:若爾諸經亦具能所詮教行,可立兩宗耶。

  三約從觀入念佛者,會為一宗,(楷定二而所引有人解云,今此二宗不二,

   觀宗為門,歸專念故。)

   議曰:此義雖出經釋,若約始終住觀佛者,念觀為兩宗,不可以會難。

  四約廢立而說,流通廢定散,專付囑持名,終歸念佛三昧一宗。

   故獨尊義無所違諍。

   議曰:廢為捨權入實,若望始終住觀佛者,念觀為兩宗,故釋難未盡。

  五約隱顯義,會為一宗,若依顯說,觀佛三昧是定善行,與念佛異,

   念觀各別,兩宗歷然,若依隱義,念佛信心用名觀佛三昧,

   高祖所謂教我正受者,金剛真心也,即此義矣,然則弘願念佛一宗,

   無有一經兩宗之難,故要鈔云:『若依顯義有兩三昧,若依隱義唯一宗也。』

   議曰:兩宗本約顯義,約隱為一宗,恐不文旨耳。

  六約二教,各論一宗,(須知經教相對,經能詮。教宗相對論之,教能詮,

   教所詮,宗所詮。)能詮雖一經,所詮有二教,約釋迦教立觀佛宗。

   (定散二善,十六觀門,咸歸觀佛三昧一宗。)約彌陀教,約念佛宗,

   教既二教,宗亦二宗,一教一宗無兩宗難。如國既二,其主亦二。

   一國各一主,無兩主相竝。要鈔又云:『若依釋迦,定散要門,真身觀佛,

   為其宗旨,故云觀佛三昧為宗。若依彌陀,別意弘願,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為其宗旨,故云念佛三昧為宗。』此釋契文旨。楷定記同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