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阿彌陀經》等者,淨土門之出世本懷也;《法華經》者,聖道門之出世本懷也。

所望者異,不足疑也。

2、餘宗之人,於淨土宗有其志者,必棄其本宗之意;聖道淨土之宗義各別故也。

3、今時末代眾生,知自無三學份,則須捨聖道歸入淨土也。

4、無口傳而見淨土法門者,見失往生之功德也。

其故者:往生極樂之教,上勸龍樹、天親,下至末世之凡夫、十惡五逆之罪人。

然而,自身是最下之罪人故,見勸善人之文,則自生卑下心,思往生不定,

而不得順次之往生。

是故,見勸善人之文,則見善人之分;見勸惡人之文,則見自己之分。

如是見定者,決定往生之信心堅固,而乘本願得順次之往生也。

5、淨土之教文者,上自龍樹天親,下至五逆謗法,普勸凡聖善惡之人故,乖角之文多。

見勸上機之文勿卑下,見勸下機之文勿放逸。

6、近代行人,不堪觀行。

若欲觀佛像等者,不能過於運慶、運康所造之佛像;

若欲觀寶樹等者,不能過於櫻、梅、桃、李之花果等。

然則,應信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之釋,

而一向稱名號也;唯稱名號,自然具足三心也。

7、稱名之行者,常途念佛之時,不可忌憚不淨,以相續為要故。

如意輪之法,不忌憚不淨;彌陀觀音,一體不二也。

以此思之,善導和尚別時之行云清淨潔齋,尋常之行與此異歟!

源信之不論時處諸緣之釋,永觀之不論身淨不淨之釋,必有所存歟!

8、乘他力本願有二,不乘亦有二。

先,不乘本願之二相者:

一者,造罪時不乘。其故者:造如是罪,則雖念佛,往生不定。如此想時,則不乘也。

二者,發道心時不乘。其故者:雖同念佛,有此道心,故得往生;若無道心,則雖念佛,

不得往生。以道心為先,本願為次,如此想時,則不乘也。

次,乘本願之二相者:

一者,造罪時之乘。其故者:如是造罪,必墮地獄;然稱念本願名號故,決定往生。

如此想時,則是乘也。

二者,起道心時之乘。其故者:不以此道心往生,此等道心,無始以來雖發,

至今未離生死。故不論道心之有無,不言造罪之輕重,唯依本願名號,念念相續之力,

得遂往生。如此想時,則是乘他力本願也。

9、三心容易具足也,其相者:思決定往生而念佛者,則所教之以至誠之心之至誠心,

亦納於此心,所教之不疑阿彌陀佛之本願,思決定往生之深心亦納在其中,

第三之回向發願心亦納在一向念佛,決定往生之願心中。

明知:切思決定往生而念佛者,三心皆含攝故,則雖不學無知之人,

如是切思往生決定而念佛者,則三心易具也。

10、雖言三心,總而言之,唯一願生心。

此願生心之不虛偽、不假飾,謂之至誠心。

此願生心真實而念佛者,臨終必蒙來迎,無一念之疑,謂之深心。

此身既思往生極樂,所作行業,皆為往生,謂之回向心。

是故,願心不偽,真欲往生,自然三心具足。

11、念佛行者,餘之善根,雖一塵不具,決定往生。

然而,不發菩提心,何可往生?不持戒,何可往生?無智慧,何可往生?

妄念不止,何可往生?如是等之言者,不知此經也。

12、《大經》言: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觀經疏》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向者不兼餘之言,亦是捨餘之詞。

若念佛之外兼修餘行,則非一向也。

13、月光雖無處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14、只稱念阿彌陀佛喜得見淨土莊嚴

15、身似露珠四處散心如花瓣萼上蓮

16、白雲日夜擁柴扉何時成為紫色光

17、我心望彌陀如葵花向陽

稱念彌陀佛日日無間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