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大正藏》八三、一六一一六三

一、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判一代聖教,而捨聖道正歸淨土之文

《安樂集》云:

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

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

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二、善導和尚意:釋尊出世本意,唯說念佛往生之文

《法事讚》云: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三、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捨雜行歸正行之文

《觀經疏》第四卷、釋三心中深心云: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

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讚嘆供養即一心專讚嘆供養。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四、善導和尚判正雜二行得失之文

《往生禮讚》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五三。何以故?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

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又云: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