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乃不以小故叵成。(此明能觀行易成就,謂若凡夫自力觀行,心劣小故,佛觀叵成,
今由彌陀宿願力故,凡心雖小,觀成不難。故云,不以小故叵成,此舉佛觀易成,
攝小身觀易成,佛觀尚成,況小身觀,其理必然,故不言耳。)不由大故不現。
(此明所觀境易現前,謂若凡夫自力觀見,佛身大故,境叵現前。今由彌陀宿願力故,
佛身雖大,無不顯現。故云,不由大故不現。此舉真身現前,以攝小身顯現,
大身尚現,何況小身,其理必然,故不言耳。)直是彌陀願重,致使想者
(通指想大及想小者。)皆成。)
六從阿彌陀下至丈六八尺已來
正明能觀所觀佛像雖身有大小明皆是真
科意深細,先輩異解,依解讀文,凡有三點,其意見楷,用者擇焉。
今取會本印點作解。
所觀佛像者,定善所觀佛皆化非真,故名佛像。(不是娑婆木畫假像)
雖身有大小者,雖是攝兩之辭。
若就觀門一往論之,隨機所見,佛化身相有大小不同,故云有大小。
若就佛邊再往論之,大小皆是真報所變,(說阿彌陀佛神通變現故)明窮化體,
大小皆是真報身佛,故標之云明皆是真。
更有深由,至下當辨。
(楷定記讀文有四解,今取其第三義:
讀為正明能觀所觀佛像,雖身有大小,明皆是真是也。
能觀者,謂因佛願力憶想成者。所觀者,指本觀像境也。
身大者,滿空之身。身小者,丈六之佛。滿空丈六,並佛所現。
若大若小,皆是真佛,彌陀神通所變現故。
下讚云:變現靈儀雖大小,應物時宜度有情。
人不疑其大身是真,只疑其小身,故今對辨明皆是真。
往生禮讚云:已成就理聖,真有徧空威。在西時現小,但是暫隨機。
此禮讚文是頌此經文,可知。
傳通記云:言大身者,即是六十萬億真身,是第九境。言小身者,丈六八尺。
即當觀境,廣為分別觀境不同,彼此對辨。
但是此說並非,當知,法身徧一切處,若有數量,皆是化像非真。
是故,楷定記云:滿空大身亦是化像。此解可謂是也。
丈六八尺者,續薩婆多論云,佛身丈六,常人半之。
行事鈔會本中二云:佛在人倍人,此方人長八尺,佛則丈六。
南山疏鈔謂:用姬周尺,周尺當今曲尺八寸三分三厘疆。丈六則得一丈三尺四寸疆,
釋迦像造丈六,明等身像者,見釋迦方誌。)
五眼圓照六通自在
略辨名義。
一者肉眼,四大所成扶根名肉,內勝義根能見名眼。(生盲者有扶根,無正根故不見。)
肉眼不能見障外色。
二者天眼,禪定名天,依天得眼,能見障外諸色及以眾生此死彼生,故名天眼。
三者慧眼,能緣真諦智名慧眼。慧謂空慧,諸法緣生無定實性,照是空理名為慧眼。
四者法眼,能緣俗諦智名法眼。法謂諸法,能照緣生諸法差相,(染淨苦樂種種假相)
名為法眼。
五者佛眼,就人為名,能見中道智名佛眼。
四眼是別,佛眼是總。四眼至佛悉名佛眼。
妙疏四云,佛眼圓通,本勝兼劣,(四眼)四眼入佛眼皆名為佛眼。
此與大經五眼同異如六要鈔第一所辨。
言圓照者,五眼圓融能齊照見即空假中。故云圓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