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往生思一定則一定,思不定則不定。
40、有十人念佛,雖九人以為臨終不能往生;亦應思我一人決定往生。
41、從他人手中獲物,已獲得與未獲得,何者為勝?
法然已以獲得之心而念佛也。
42、若住自力者,一聲十聲猶自力也;
若住他力者,聲聲念念皆他力也。
43、人皆以為臨終正念故來迎也,法然不爾,臨終正念者,依佛之來迎也,
是故《稱讚淨土經》言: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信本願而念佛之人,不可懷疑臨終正念,佛之來迎,正為臨終正念,
是故應當,常勤念佛。
44、念佛行者,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等,常來守護,如影隨形,不暫捨離,餘行不然。
又,念佛行者,捨命以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餘行不定。
運念於帷帳之內,決證於塵剎之外,其不如念佛。
45、念佛草庵雖隘,而恆沙聖眾雲集,同庵羅園之華座;
三昧道場雖狹,而無數賢聖側塞,等靈鷲山之苔筵。
十萬億剎,宛如咫尺;容膝丈室,殆如太虛。
若人不念佛,則恆沙聖眾,一個不接;無數化佛,一佛不來。
念與不念,得失天淵,行者應知。
46、信空問:古來先德皆有遺跡,然今未建一宇之精舍,入滅之後,以何處為遺跡乎?
上人答:若卜一廟為遺跡,則遺法不普遍;我之遺跡遍滿諸州。何故?
興行念佛是愚老一期之勸化,因此,不論貴賤,山夫村婦之柴扉,海人漁父之茅舍,
有念佛處,皆我遺跡。
我往生之後,不造墓塔;我之遺跡者,有念佛處,皆我之遺跡也。
又,為祈冥福而造墓塔者,輪迴之人所作之事也。
47、生則積念佛之功,死則往生淨土。
不論如何,此身若無憂惱,則死生皆無憂惱。
48、待曉天之商客,驚雞鳴猶喜;
欣淨土之行人,得病患偏樂。
49、諸經之中所說之極樂莊嚴等者,皆四十八願之成就文也;
勸進念佛之處者,第十八願之成就文也。
《觀經》之三心,《小經》之一心不亂,《大經》願成就文之信心歡喜,
與流通文之歡喜踴躍,皆至心信樂之心也,以此等之心,釋念佛之三心也。
50、四十八願一一皆有念佛往生義,故善導和尚釋為一一願言也。
如『無三惡道願』,恐懼三惡重苦之眾生聞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為正因也;
自餘諸願準之。
故四十七願為欣慕願,第十八願為生因願也。
51、往生之業成就,亙於臨終平生,本願文不簡別故。
52、善導和尚為釋深心而釋餘之二心也。
見經文之三心,無一切行;至深心之釋,始明念佛之行也。
53、第十九願者,為引導諸行之人,歸入念佛之願也。
54、我所安置之一切經律論,是《觀經》所攝之法也。
地藏等之諸菩薩,不可蔑如,往生之後,成為伴侶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