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如眼見
若約定善修觀人者,宜直言常眼見而已。
然如之言密形心見,謂念佛人心見依正。
玄義分偈云,念念見諸佛。
觀念門云,一切凡人但使傾心定有見義。
事讚上云,一切迴心向安樂,即見真金功德身,淨土聖眾諸莊嚴籠籠常在行者前。
(上句云即見,下句云籠籠。其意可思。)
並示念佛信者心見。此文意亦可準會。(如玄義記廣引諸經)
教易境轉心入觀
易有二義。
一易(音異)對難。謂鈍根者真身(六十萬億)難觀。化身(丈六)易觀。故名易境。
轉心入觀者,轉轉起之義,令就易境起心入觀,故云易境轉心入觀。
下云,為令機境相稱易得成故。
二易(音亦)換也。謂為鈍根人改換真身境,就化身境轉心入觀。
宿願力故
問:今所言宿願力者是其別願,敢聞命矣,未審六八中剋是何願耶。
答:全如依釋。
(云宿願力故,宿願者彌陀之重願也。
傳通記云:是般舟經所說,三力中大誓願力,非是四十八願力也。
設問,生淨土必託別願,然見佛合不由別願力。
答云,得生淨土難故,非別願不能,必託別願強緣乃能得生。見佛易故由總願等,
故見佛緣中,但引諸佛通總三力,不引別願。至攝生緣,則引四十八願,述得生義。
楷定記云:此有多義。
一云十八願力,念佛生者必得見故。
二云十九願力,臨終現前令得見故。
三云二十願力,係念果遂即觀成故。
於中二十正為憶想必成所依。
今云,二記並不是,觀念法門,釋見佛增上緣曰:此即是彌陀佛三念願力外加故,
得令見佛。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經說云:一者以大誓願力加念,故得見佛。
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故得見佛。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見佛。
此云彌陀佛三念願力者,即是四十八願力也。離六八非有三力也。
然見佛二種,觀佛三昧,及口稱三昧。
依觀佛三昧見者,即第十九願力。
依口稱三昧見者,即第十八願力。
故觀念法門云:
『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彼淨土一切莊嚴,說無究盡也。
可知兩種見佛,皆由願力,即是兩宗之義。』
今文正明觀佛義,隱則顯依念佛三昧見佛義也。
故觀念門云:
『一切凡夫,但使傾心,定有見義。』應知。
設有見聞者,不須驚怪也。
何以故,乃由彌陀佛三昧(念佛)力外加故得見,故名見佛三昧增上緣。
是乃一切佛皆由彌陀願力,故第四十五願云:
『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
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
佛願力令得見,此宿願力,即是四十八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