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等者,壽命無量故,此中有多種等(《涔記》明十無極。),此義同箋。
《義記》引諸師已云,《六要》解云:虗無是淨土樂也。
《舟讚》云:一到即受清虗樂,清虗即是涅槃因,虗無清虗其義似同,言無極者,
順昇道無究之義,又顯壽命無窮之義。(文)
今謂,《涅槃經》曰:又解脫者,名曰虗無,虗無即解脫,解脫即是如來,
如來即是虗無,非作非所作,乃至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破不壞,非有為法,
以是義故,名曰如來大涅槃。(文)
以此思之,證涅槃之身,名虗無之身,例如寂滅平等身。無極者,又《涅槃》云:
如來身心智慧,遍滿無量無邊阿僧祇土,無所障礙,是名虗空,如來常住,
無有變易,名曰實相。(文)
又《註論》云: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文)
然則無極,亦是涅槃,涅槃即是佛性,證佛性之身,名無極之體,
如夫即證真如法性身,或與即證寂滅平等身同。人何為異釋,且虗無與無極,
並舉之者,智慧無礙,壽命無量,昇道無窮,壽樂無極,即前智慧高明,神通洞達。
(文)
清淨安穩,微妙快樂,即此義也。
故前云:次於無為泥洹之道。思之。此證果身故。引在《證卷》。
古今為異譯者多,未辨法身,有相無相義,偏執無相,或執實有,皆情量之所議,
而非法之本法,思之。(文)
今謂上來諸註,異解紛紜,於中,他師釋不足論。《會疏》、《梵響》,
解釋相似他師,非今家意。
《略箋》、《義記》解釋最詳也,《貫思》、《要解》並略而於義足矣。
《渧記》取《略箋》、《義記》更潤色云:自然者,乃是性義。
《超日明三昧經》下(四丁)云:自然之法,無有作者,亦無不造,無來無去,
虗無自然,曉了一切本無,曉了一切本末,以了諸本,亦無所倚,亦無不倚,
自然之慧,皆別了之三界自然,三界自然,人物自然,人物自然,生死自然,
生死自然,本無自然,本無自然,佛道自然。解分別斯,一切自然,解分別斯,
一切自然,乃能建得超日明定,普濟三世,至無極慧,是為超日明三昧。(文)
由之自然即證義,亦是無為義也,虗無亦復然也。是以《真佛土》卷(五左)
引《涅盤經》:解脫者,名曰虗無等文。(比中,非作所作者,所謂自然之法,
無有作者,無不造,無來無去,虛無自然義。)
然則今此文,自然虗無之身者,即是即法性法身之色相莊嚴身,
《論註》所謂法身無相,故無不能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者是已。
法身有相極致,其在斯文乎?例如:言微妙淨法身,具三十二,
即于法身之身體色相,故云:虗無之身,無極之體。不唯言虗無無極,
而言之體之身,思之。由是思之,虗無無極,即是法性法身。
他所謂自受用身之身之體,即是方便法身。他所謂他受用身,
即于虗無無極之身之體故。法性法身,即方便法身,方便法身,即法性法身,
自他二受,相即無礙,此乃本師彌陀佛身而已,真土聖眾,皆受此身,
則所謂彌陀同體之證者,于此乎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