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之中一切聖人皆以無漏為體。大悲為用
問:九品中地前未證無漏悲智,則猶屬凡位。何云一切聖。
答:楷會之云,一切聖言通彼凡聖,人人雜類等無異故。全此應依經說,
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吾祖取此文,
明報土真證。(證卷)今疏釋經名苦眾生。乃言及于一切聖人。故之是指化土人耳。
案今此文就九品中別舉登地已上大眾,歎其德云,一切聖人以無漏為體,大悲為用耳。
證理之智名為無漏,從無漏智體起大悲化故。
(往生淨土後,就無有分段有漏之苦樂,因為智慧深淺不同故,地位、果位有不同。
但有地位勝劣等之變益之苦樂,當知,極樂眾生已離分段生滅,故無三界之苦樂。
所說的聖人,當通地前三賢,故是五乘齊託佛願得生,一入無生寶國,齊證不退。
或入三賢位,或登十地,皆是依無漏為體,大悲為用,故名之為聖人。
依此則名凡聖通往者,此約能生人而言之,若往生皆證無生故,云一切聖人。
所說分段生滅者,又說分段生死,為三界之內有漏的生死,名為分段。
在三界內,不出生死輪迴,就得受此分段,眾生此生彼死,死後再受生。
這生生死死,依段一段的,看是不同,其實互相都有因果關係,稱分段生死。
所說變易生死,指大乘菩薩道入三賢或登地以上、或二乘已證解脫極果阿羅漢果,
而回小向大者,其等皆有能力證入有餘涅槃,而其解脫證境已不受三界之輪迴,
故屬不受分段生死。雖然不再有在三界中受生的種子,但仍有種子的變異,
故說仍有變易生死。變異生死要至證佛果位才能斷除。
所謂有苦樂者,此乃方便或土之相,真土一味,無地上地下,上智下智之差,
悉是樂眾生而已,度苦之言即顯有度樂,故上云說法各應所宜。
有此密意,故云度苦眾生,應知。)
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此明當生遊方之益。
胞胎衣也。非但得生極樂界時蓮華化生不受胎生,遊他方世界時亦永不受胞胎故。
云不處,然胞胎之言且對欲界人,總簡三界眾生受生。
三界穢生總名胎生。
往生禮讚云:流浪三界內癡愛入胎獄。
常遊等者,生極樂已,神通自在常遊法界諸佛淨國。故云常遊。
(不處胞胎者,淨土純一化生故,云不處胞胎。
觀佛三昧經云:作是觀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後世生處,心無所著,不處胞胎,
恆常化生。
元照云:脫娑婆苦生佛淨土,寶蓮孕質永絕胞胎。)
普觀
上來依正主伴依一次第別觀。
其觀皆成,而猶未作命終生彼一時普見依正之想。
今觀此事故名普觀。生與普觀並標,名曰普往生觀,亦為得焉。
然淨影天台名自往生觀,此意十六皆是定觀。三輩三觀為他生觀。
對彼以此名自生觀,此大違經旨,如定散門破。
(此結成前九觀依正二報,經云: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淨影云:自往生觀,觀初為自往生想故,然違名義也。不同前總觀名寶樓觀。
今家從經證名普觀,此觀普見依正二報,故名普觀。
四明妙宗鈔云:上來諸觀先依次正,先主次徒。雖皆觀成,未為普想,
今令想身終生彼,一時普見普聞依正諸相,故名普觀。
元照云:雙結依正,故得普名。
疏云:依正二報了了,常如眼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