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論求生極樂淨土
「必兼修淨土」者,實為諾祖所傳之心要,故蓮花精舍之共願為「同生極樂」。
可見蓮舍成員,人人均必以此為願,如有異說,決非我先師之徒也。
當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淨土之一法。
修禪、習密、學教,無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則不可。
蓋「菩薩有隔陰之昏,聲聞有入胎之懼」。
今生修證縱不無進益,但來世一墮母胎,往往昧失前因。
試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乾乾淨淨,焉能保證來世不忘本願?
生死不斷,則惡趣緣多;再失人身,何堪設想!
故云「誓盡此生出娑婆」。
切盼仁者亦以此為誓願。
至於方法,則應以一切功德回向極樂,或兼修十念法、頗瓦法等等皆可。
仁者所云:「以蓮師心咒為資糧,一心求生蓮師國土。」
當然甚好。
但請諦思:諾祖為何云修任何本尊(當然包括以蓮師為本尊)必兼修西方淨土?
王師為何以「同生極樂」為共願,而不云「同生貝嘛洛渣」?
諾祖王師均蓮師應化,所見如是,故知此是正印,其他總是落二落三。
三、論臨終接引與發菩提心
垂問數則,謹覆於下:
(一)修持以蓮師為主,求生則專志西方。
因蓮花精舍共願之文,直指「同生極樂」也。
蓮師與彌陀無二無別。
臨命終時,佛來,蓮師來,兩尊同來,無量聖眾同來。
只要是接引往生,便是功德圓滿。
不問來迎者誰,關鍵是自己一心願往。
(二)菩提心淺言之,是悲智並運之心。
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之心。
終日度生是悲,終日無度是智。
終日度生、終日無度之心是菩提心。
淨業行人一心為利樂有情故,求生淨土。
願見佛聞法後,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
如是之心,即是發菩提心之初步。
蓋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無大智慧決不能信淨土法門也。
往往有些人自求極樂,卻無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三)蒙古人住在蒙古包中,佛堂臥室只好擠在一處。
只要不是有意褻瀆,護法必當垂慈原諒。
目前最好在佛像前垂設布簾。
用功時,儘量先將室中打掃清淨。
然後拉開布簾,供養修法。
下座禮拜後,復掩上簾幕。
四、論密淨均為易行道
(一)淨宗及密教均為果教(又稱他力法門),從果起修,故稱易行道。
若臨終之際,全憑本身定力,則仍為難行道矣!
蕅益大師曰:「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乃依念佛之深淺。」
由是可見,能否往生,全看本人之信願。
信深願切,平素盡力修持,則與彌陀大願相應,臨終憑佛接引,決定往生。
故稱易行道。
難行道如蟻子上山,易行道如順水揚帆。
難易之別,何啻霄壤!
(二)慎老勸君閉關之話是好話,惜非契機之談。
君尚未退休,未能掩關專念,乃自然之理。
目前但應抓緊一切可念之時間,不使虛過。
如聽任時光虛度,則過在自身。
可念而不念,表所願不切。
信願有虧,縱念得甚好,定力過人,亦不能往生。
(三)承索拙照,我等神交,不以形容相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蓮師三身法之法本附寄,供養大居士。
盼精進修持,並參究軌中文句。
此實即身成佛之大法,於生起次第中圓攝大圓滿。
殊勝究竟,不可思議。
盼勤修習,以報蓮師、諾祖、王上師之慈恩。
五、勸讀誦大乘
密宗義理極深。
漢地行者,多喜躐等冒進。
知見不明,妄談法要者,比比皆是。
仁者今欲求人,實則不如求法。
大乘經典,正顯如來密意。
一面修法,一面讀經。
行解相資,功不唐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