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4從佛之方成就機法一體之  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故,

  雖是無知無識下下品之失念稱名,亦得往生者,

  非稱時始得往生,是稱現本來為極惡之機成就之往生也。

以下釋成上來之義旨,其中初舉事證((54)-(55)),

後第((56))「如此領解者」等之下((56)-(57),正為釋成也。

初有二節,此一節者舉下下品之機而證,下一節者舉法滅之時證,今者初一節也。

「從佛之方成就機法一體之 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故」者,通初、下二節。

雖是無知識等者:

於《觀經》下下品所說五逆之惡人,苦迫失念無有解知分別之人,

在十聲之稱名得願行具足而往生之益者,示非由稱念之功力而成往生,

為極惡之機成就機法一體之名號之功力而往生者也。

(眾生之得以往生,無論上品上生或者下下品,皆由佛之本願所成就。

 不管是上上善,會修觀,能修善的上上之機,還是得靠佛之願力才得往生。

 所以下下品之惡機,也不須深怕自已造惡太多,佛會嫌棄,而不能往生。

 故說: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四海皆兄弟。

 都是念佛往生,先到的為兄,後至者當然是以弟弟而居了。

 以下為法然聖人的《念佛法語》:

 「一聲一念等」之釋者,信念佛之樣也;

  「念念不捨者」之釋者,行念佛之樣也。』

 念佛者,憶佛、念佛,出於口者,稱一聲或稱一念,然思於心者可稱一念。

 不管思於心或思於心出於口,思佛、念佛皆應是念念不捨。

 佛恩浩大,無以為報,故只能思之念之,而念念不捨,以念佛恩,是其行。

 『信「罪雖十惡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罪人尚生,何況善人。

  信「行雖一念尚且不空」,而應無間修;一念尚生,何況多念。』

 本願是以救度惡人往生為正機,是應信的,但不能因為知道必獲救而去犯惡。

 但是也不能看惡人都得往生何況我是行善者,必定能往生,而輕忽不依本願。

 一念得生是佛之本願,但於知道佛恩後,更應思思念念於佛恩,而無間念佛。

 『知罪業雖五逆不障,而思不犯小罪;

  知往生雖一念亦足,而思累積多念。

  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

 雖然知道,我一念必能往生,這是信心已成就,往生已具足,故更應念佛恩而不捨。

 知五逆重障都能蒙佛之救度而往生,當因此思佛恩之浩大,報佛恩故,不敢犯惡。

 信心之建立,是要建立在一念即得往生,因而安心行道而不疑。

 行則建立於感佛恩、報佛恩故,念念不捨,一生盡形壽 南無阿彌陀佛不忘。

 『以一念十念亦得往生故,而疏於念佛者,即是信妨礙行也;

  以念念不捨故,而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即是行妨礙信也。

  信者信一念亦生,行者勤一形稱念。

  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念念之念佛,則成不信之念佛也。

  其故者:阿彌陀佛發起一念契當一次之往生之願故,念念皆成往生之業也。』

 假如自認一念十念即得往生,我已念佛不止十念已具足,不用再念者。

 當知有違佛恩,於信也不具足,應知念佛者是佛念,今不念者為佛不念,故不具信。

 念佛而念念不捨,但不信一念即得往生成就者,念念中疑情不斷,故難生。

 當思,一念即往生業成而信之,而勤行於念佛而不捨,感佛恩故,欲思報故。

 若念佛不棄,但又怕臨終佛不來接,則念念之中疑佛故,信不具足。

 應知信為道源功德母,無信一切業難成,往生無望。

 往生大業無信不成,故應排除不信之因。

 佛要救度是無條件的,佛是不妄語者,佛經所說不應有疑。

 佛願十念即生,我當如此信受奉行,念念皆契佛願,則能蒙大益。

 依《涅槃經》意,一闡提者為信不具足者,是一大障礙。

 故應先除疑惑之心,使能具信,則大功已成,應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