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放任自己的心,要檢點自己的心。
這樣佛法看似沉悶,事實上信心令我感到心滿意足。」
「心」,成佛也是這個心,下地獄也是他,流轉六道,更因為他,不能不用心知。
佛的心是「真心」、是真如、實相,是法性,是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
修行人,尤其是學佛的人,有心於出離三界的人,都應當已成佛為最終目標,這是修行。
但是話是這樣講的,理想也是如此,事實又如何,這顆心如何的運用,要如何的管控!
就以釋尊當初的情形,在《大般涅槃經後分》上有這一段敘述:
於其城中入一僧坊,見諸比丘叢聚一處,語迦葉言:「汝等遠來,深勞苦耶?安坐待食。」
迦葉答言:「我之大師已入涅槃,我有何情安此待食?」諸比丘言:「汝師是誰?」
答言:「汝不知耶?哀哉痛苦!大覺世尊今已涅槃。」比丘聞已,各大歡喜,而作是言:
「快哉!快哉!如來在世禁制我等,戒律嚴峻,我等甚不堪忍,不能依行;
佛神力故,掩諸天耳、及大迦葉諸弟子等,皆悉不聞惡比丘語,唯有迦葉獨自聞之。
釋迦摩尼佛入滅度時,尊者大迦葉沒有隨侍在旁,還在耆闍崛山上和眾弟子說法修行。
當驚覺釋尊已然滅度七天,急奔往五十由旬遠之拘尸城,因尊重故不敢飛空往如來所。
上面這一段是路途上所經過,這還是佛在世時,修行人的好逸惡勞,人的劣根性常在。
想要過好日子,又不肯面對現實,認知自己,人人本具的劣根性,去加以控管。
這些的劣根性,這些的好逸惡勞,是我們之所以沉淪的因之一部分,應該認知。
這還不是最根本的,這些問題佛知道,也幫我們做了解決,成就了我們往生。
更重要的問題是疑,這一點,要自己去面對,自己去解決,不應該丟給佛。
在釋尊成佛時所說的話: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成佛是成就佛的智慧及德相,涅槃有三德:法身、智慧、解脫三德,就是智慧德相成佛。
佛說「證得」不是說「修得」,因為人人本具如來之智慧德相,只是迷故不能證得。
要「證得」就要去除「妄想執著」,妄想,做夢啊!執著,我能修啊!
禪宗說:大作夢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場。就是這個意思,是虛幻的,沒有的事。
說「不要放任自己的心,要檢點自己的心。」這是修行,修行不一定要坐在那裡不動。
坐著不動也可以修行,但是得想想,你坐在那裡,是身體不動,這顆心動不動。
修行不只是要修身,修心更重要,修身人家看得到,人前人後要一致,這是基本。
這心是看不到的,我們人的智慧有限,沒有他心通,別人心裡想什麼,我們不會知道。
天人就不一樣了,他們都有這些通,所以他也知道他天人也有通,不能騙就是直來直去。
人這方面就缺,所以可以隱瞞,可以騙,但是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不了業報。
所以縱使你用盡心機,騙盡全天下,但是你自己是清楚的,業報還是隨身的。
看管好自己的心,如果對佛的信心上有疑,就早點講出來,好解決,不應該隱瞞。
「發露懺悔」,不是壞事,把做錯的、做不好的講出來,讓同修可以督促你改進。
看似沉悶,但是可以看到進步,這是一種動力,所以蓮如上人說:
「這樣佛法看似沉悶,事實上信心令我感到心滿意足。」
修行可以是枯燥無味的,也可以是充滿生氣的,運用在心,全在自己的一念。
還未獲得信心的人,看好自己的心,把疑惑找出來,把偷心去除,成就信心。
信心行者,雖說一切成辦,可以無慮於後生一大事,但是還是需要看好這顆心。
隨緣辦事,自己已信,「教人信」也是應當做的,雖不刻意,但是當行還是要行。
有機會的話,有緣的話,也可以做些事,讀些書增知識,所謂「隨緣納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