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彙報這個「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這八個字代表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因為「般若為導」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
在「六度萬行」中,前五度如盲,從布施、忍辱、持戒、精進到禪定,這是前五度。
為前五度就如瞎子一樣,唯有第六度—「般若度」,才是有目,才算是打開了眼睛,看清了方向。
因此,我們才以「般若」為導,不能以盲為導。
無目就不能導航,所以我們是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佛經中,最高是《華嚴經》,《華嚴》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所以,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同讚」。
十方諸佛共同讚歎這個法門。
「千經萬論共指」,就指示你到極樂世界去!
既然是十方諸佛都讚歎,那我們究竟歸到哪呢?
當然也是「極樂為歸」!
總的精神就是「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
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
這兩部經,般若類的《金剛經》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再有《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經。
所以,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
「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
經典文字是文字般若,都是從實相般若所流出來的,是極殊勝的文字。
但它本身僅僅只是個文字的般若,而我們的文字又非常的有限,所以用語言文字表達起「般若」來,便有它的局限性。
僅僅是文字般若,而不能一寫出來就是實相般若。
既然有文字般若,那我們就該依於這個文字般若去「用」呀!
所以,這個「信受奉行」在任何一部經的最後面都提到這句話。
所謂「奉行」,就是要按著「般若」這個道理去奉行,這也便是「觀照般若」。
「觀」就是看,「照」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中的照。
這個「照」字蘊涵很深哪!
我們也念過《心經》,也懂得「五蘊皆空」,但是我們卻度不了一切苦厄。
問題在哪?
就是因為我們不會「照」!
我們是「想見五蘊皆空」,用我們的思想想一想,啊!
五蘊都空了,所以才接受了佛所講的道理,但是卻不是「照見」而是「想見」,因此力量很小、作用不大。
「苦厄」便不可能空!
兩者分別就在這。
「觀照」,一上來我們就用「照」,是不可能的,先練習著用「觀」。
所謂「觀照般若」的「觀」,就是從這個文字入手,我們去觀、去照。
說的俗一點,就是指我們如何去看待問題、怎樣去對待問題。
我們在生活中有種種的現實問題,怎麼去對待呢?
所謂「修佛」,不是上座或在大殿上繞繞佛,這個時候是修持,但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呢,我們應該不斷地修持呀!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我們都應該按「如來」所教導的那樣來看問題、對待問題。
這是觀照般若,由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在某一天觸著碰著,就證實般若了,契入實相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