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實際生活中也是如此。

 

你要種稻田,必然先有了稻種,因為你真是要種啊,所以才告訴你應該怎麼種,怎麼培養,一一的告訴你所有的方法。

 

你手裏根本沒有稻種,沒有種子,只是在空談那就等一等吧。

 

等你有了種子再說吧。

 

觀世音當年在如來前發了菩提心,彼佛就教我了,就傳授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此即「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底下先解釋「菩提心」與「聞思修」。

 

菩提。這是印度話,它的含意就是覺悟。

 

所以發菩提心就是發了徹底覺悟的心,也即是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的心。

 

願共一切眾生究竟覺悟的心。

 

這個覺有三個意思:一個是本覺,一個是始覺,一個是究竟覺。

 

所以三覺一齊圓滿才成佛。

 

本覺就是人人本有的本體,也就稱為本心,妙明真心。

 

也就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法身。

 

這個稱為本覺,是人人所本有的。

 

但你不知,就像自己有顆寶珠藏在衣服裏頭,你不知道。

 

自己以為是個窮漢,可是無價寶珠在身上,自己不知道。

 

這是本覺。

 

當你發起一念背塵合覺之心,要恢復本來,以達到究竟覺悟,這就是始覺了。

 

你開始覺悟了。

 

所以我們如果有了這樣的心,精勤去修哇,始覺開始在放光啊,始覺應合乎本覺,如珠放光,其光首先照亮了珠的本體,這就是始覺合本。

 

以後達於究竟圓滿,就是究竟覺。

 

這三個覺都圓滿就稱為佛。

 

所以發菩提心哪,就是要發這樣一個心。

 

依始覺的智慧,繼續發心,勤求究竟覺,即是發菩提心。

 

可很多人不明白發心的重要,念佛只想求得世間好處,這是非常可惜呀。

 

大家要知道要往生極樂世界呀,二乘種性的人是不能生啊!

 

豈但是只求人天福報是不行,若只是想生極樂世界去享受,怕受生死之苦,要出離娑婆,只是一個小乘的心;你只是了自己呀。

 

如果這個心你不能擴大的話,你就是二乘的種性。

 

《往生論》中世親菩薩特別講了,二乘的種性是不能往生的。

 

往生的人都是大乘的種性,都是發了菩提心。

 

所以《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每一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心和念佛兩個要素,少一個都不行。

 

所以菩提心是心中之王。

 

菩薩要修行,要以此心為先。

 

若不發這個心,你一切的萬行都沒有根本,就無從建立。

 

《華嚴經》有句話很深刻,大家目前很難理解,但應當仰信。

 

慢慢去修持總有一天會懂得的。

 

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忘了利他的心,忘了覺悟的心,你就是作善法,也只是作魔的事業。

 

可見菩提心的重要。

 

《起信論》很多人讀過,菩提心就是《起信論》的三心。

 

一個是直心,我們常說直心是道場。

 

大家以為直心只是很直率,沒有那麼些彎彎曲曲,這個解釋很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