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楞嚴即一心。

 

以一心為乘,到如來地,圓證極果。

 

「若以此一心而照萬法,則法法全真。

 

故云一切事究竟堅固。

 

若了一題則全經之旨,思過半矣。」

 

經中佛告阿難:「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故於經中,二十五聖各各宣說悟入三摩提之法門。

 

觀音自述耳根圓通法門,居二十五人之末,但文殊評選則居二十五聖之首。

 

至於「三摩地」我們翻「三昧」、「正定」等等。

 

但此經的三摩地,不是普通所說的正定。

 

一般打坐,修觀,如果是正法修行,正的知見,都可以入正定。

 

也叫三摩地。

 

但是楞嚴的三摩地超出這些。

 

稱為首楞嚴大定。

 

大定就沒有什麼叫出定,沒有什麼叫入定。

 

大定無出入。

 

這個大定有兩個殊勝之義。

 

一、圓定。不是一般只是自心不動,而是統攝萬法,成一定體。

 

「日月經天而不動,江河競注而不流」乃成「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大定。

 

成與壞,生與滅,無不究竟堅固才是圓定。

 

二、妙定。本性自具,不假修成。

 

縱在迷位,其體如故。故稱妙定。

 

所以於心性外,另用工夫所得之定,都不是妙定。

 

如合以上圓妙兩義,就是首楞嚴王三昧,也稱首楞嚴大定。

 

也即是經中所說的「三摩地」。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經文中「爾時觀世音菩薩」,就在大勢至菩薩說完之後,「即從座起」,觀世音菩薩就站起來。

 

「頂禮佛足」,恭敬向佛禮拜,「而白佛言」。

 

首先他說「世尊」(這是佛的十號之一。也有人解釋為十號的總稱。)

 

「憶念我昔」,「憶」是記憶,「念」是思念,「憶念我昔」就是憶念過去,過去久遠啦!

 

是「無數恒河沙劫」。

 

恒河有多少沙子數不清。

 

而這個時間單位是劫,這個時間之長又是說不清的。

 

說不清多麼長的時間,又有無數恒河沙子那麼多,這個總時間就久遠久遠又久遠了。

 

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出世了。

 

佛是不斷出世的,所以過去的佛是無量的,現在的佛是無量的,未來的佛也是無量的。

 

在坐諸位都是未來佛呀。

 

那時候有佛出現於世,佛的名號是觀世音。

 

佛佛相傳,所以古佛是觀世音,他的菩薩弟子的名號仍是觀世音。

 

這位觀世音菩薩在觀世音如來之前,就「發菩提心」。

 

大士在佛前發了菩提心這正是關鍵,只有發了心的人,佛才把最殊勝的法來教授於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