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六祖完全開悟了!
五祖曾說過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我們要知道「本心」就是「如來藏」。
如果不知道這個,那麼你學法無益。
學也只種點福田罷了!
福享完了,你也就完了,所以五祖說「學法無益」。
「若識自心,明白本性,」那麼怎麼樣呢?
「是名大丈夫、人天師、佛。」
這就是頓法,如果你不識,就學法無益!
識了之後,你就是大丈夫、人天師、佛。
以上所講說明瞭,我們通過學習《金剛經》要「明自本心」;要知道這個「模子」中就有佛;打開「模子」就見了佛。
在咱們這個世界上,六祖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對於我們來講,這個「無住生心」,不是一般人境界所能達到的!
在「別教」而言,天臺宗分為:藏、通、別、圓四種判教。
「藏教」:就是經、律、論三藏,全稱「三藏教」。
要知道「藏教」屬於小乘。
(即為三乘人等分別說生滅之『四諦』法,以析空觀同斷思惑,令入『無餘涅槃』)。
「通教」:指般若類經典義通大小乘而不定,有的道理深,有的道理淺。
「別教」:專屬於大乘,(即專為大菩薩所說無量『四諦』令證『但中』之理。)
「圓教」:就是無上圓滿之教。
在「別教」裏立「三賢十地」之位,但這「三賢」都不能做到「無住生心」。
「三賢」就是指修行大乘的三個階位,即:十住(十地)、十行、十回向。
其中,「十地」中的每一「地」又分出來四十個位次。
再加上等覺、妙覺,別教分菩薩修行為四十二個階位。
別教的「地前三賢」,只能做到無住的時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時候就不能無住。
心須到了「初地」菩薩以上,才能實際做到「無住生心」這句話。
六祖是特殊根器的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我們聽了以後,只能幫助我們起到熏習的作用,得到無上的啟發。
那麼,我們當前眾生到底該怎麼辦呢?
笫一個,首先「知有」。
雖然《金剛經》是破空論,教我們離相,講什麼是無相、無為,但很容易使人錯體會到一個「空無」上去,而偏空了!
偏於空,就促二乘,是阿羅漢所證的「偏真」。
實際應該是「中道」而不落兩邊。
因此,我們讀了《金剛經》,又舉了六祖的例子,又通過《如來藏經》,而要珍惜「知有」呀!
知道我們本心之中有「如來藏」。
所以禪宗最強調這個「知有」!
必須「知有」始能知道我們有「如來藏」、我們有「佛性」。
對於這個「知有」,我這裏再打兩個比方。
一個比方舉的是古大德,另一個比方舉大家所接近的許學為例。
梁武帝執政的時候,有個大菩薩叫傅大士,現的是居士身。
一次,梁武帝請他講《金剛經》,他上了座便把戒尺一揮,然後就又下座了。
他還麼一揮戒尺,整部《金剛經》也就講完了。
他曾著有一本書為《興亡銘》,其中就有幾句話:
「水中鹹味,色裏膠青,」
水裏的鹹味,要上顏色就要往裏面擱一點膠呀,這樣染色畫出來才能粘住呀,但鹹味依然是有的!
不然你嘗怎麼能嘗得出來呢!
雖然有鹹味,(知道實有)但是我們不見其形,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不可以形象來求!
所以《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以見如來。
所謂「如來法身」,佛經中打過種種的比喻來說明,都不可能於各個方面表達恰當。
而只是表一方面的意思,一分的表述,但現在告訴了你「實有」,這就達到了一萬分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