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宗向蓮如上人請求寫御文給他。
蓮如上人回答說:「寫的東西會弄丟,但獲得的信心,永遠不會失去。」
隔年,蓮如上人寫了御文送給道宗。
「寫的東西會弄丟」,世間本是無常,寫的東西本來就是「有為法」要落入無常。
聽課怕聽了忘掉,人們會做筆記,但是時間一久,那筆記也有可能會遺失,是常有的事。
你用心地照著佛經所說,去發願,去行「至心信樂願生」,不說不能持久,還是不純。
所以開山聖人讀第十八願的成就文,念出來的意,就完全顯現出他力,是這樣的念:
經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賜)迴向,願生彼國。…
這一「至心(賜)迴向」,就完全的把佛的本願心顯現出來,意思全面倒轉道他力。
而這也正是佛教他力法的極致,把執名念佛的帶有些許的自力,完全打破全歸他力。
蓮如上人說:「獲得的信心,永遠不會失去。」因為這信心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
這「信心」是要獲得,是阿彌陀佛至心迴向給我們的,不是我們修得的,如《歎異鈔》:
法然上人說:源空信心,如來所賜,善信信心,亦如來所賜,故是一也。
別具信心之人,將往之淨土,恐非源空將往之淨土。
很清楚,要蒙受佛所賜的信心,才能往生佛所成就的極樂淨土,為此一途別無他法。
不在信心上著力,光稱念這佛名號,容易把佛名號響成是自己的積功累德之「功德」。
阿彌陀佛以五劫的思維,完成了四十八大願,以兆載永劫的時間,從真實心中成就。
極樂世界為了救度眾生而成就,為了方便接引眾生往生,以名號召喚眾生回歸。
名號是萬得所成就,當然依名號可以召喚萬德,但是此名號是我們用以往生的「信」。
佛願成就文說,「乃至一念」,很清楚的,假若有行者,聞極樂世界莊嚴離苦得樂,
就對此娑婆世界生厭離之心,欣慕極樂,生往生想,而僅此一念,就不在有此念頭。
此行者終其一生,深信佛願已然將其攝受,自己已成就即得往生,但沒有再次念佛。
當然,行者已為阿彌陀佛所攝取不捨,佛願不虛,不用替該行者擔憂,應如是信知。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賜)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住不退轉。唯除武逆,誹謗正法。
有的人一直持佛名,這當然會是好事,這應當也算精進吧,可是不要執著。
佛名號是阿彌陀佛迴向召喚我們往生的信,不應該拿來當作積功累德的用具。
本來是無為無相的真實功德,這一拿來修行積功累德,成為了有為的法,有生滅相了。
本來是佛所賜的往生的信,記過這麼一執一念,成為了有為的生滅法,落入了業的數中。
這一點,千年以來,成為祖祖相傳,牢不可破的觀念,很是可憐,但積習難改。
往生淨土,就是阿彌陀佛發誓要救度我,而我也願意依佛願接受救度,機法相應。
應當把心放在,佛要度我我接受佛的救度,至此以後,深信以蒙佛就度等待業盡。
不這麼的理解,就是念佛,怕一念不過,百念千念萬念十萬念一天,深怕佛不救度。
這麼一疑,疑佛智故,縱使蒙佛接引,仍舊是邊地疑城,五百歲不能見佛聞法。
相信這還是輕報,假如有說出輕慢毀謗「信心」者,那就不好玩了,「毀謗正法」。
不要浪費時間在那虛幻上,如實深信阿彌陀佛的救度,如實領納佛所賜的信心。
道宗、前々住上人(蓮如)へ御文申され候へば、仰せられ候ふ。
文はとりおとし候ふことも候ふほどに、ただ心に信をだにもとり候へば、
おとし候は ぬよし仰せられ候ひし。またあくる年、あそばされて、下され候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