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土所得中有二:初、並說真化,略歎內證外用德。
二、唯就真土,廣歎供佛聞法德。初,並說中有六。云云
此二科全同《會疏》大科,但並說真化及唯真,是記者所見耳。
其初總歎內外德中六段細科,雖科目異全用《會疏》,上來諸家,分節各有是非,
可簡之。
今依師說言之,重顯安養國德有二:初、引諸佛稱讚證自說。(東方偈)
自下二、明釋迦勸導亦有二:一、歎彼土聖眾顯國德;二、明此土穢惡勸往生。
其所以歎聖眾顯國德義者,為令捨穢國,願生彼安養淨國。此乃釋迦勸導也,
所以歎彼土聖眾,則為安養真利,此乃釋迦出興正意,但為惠此真利,
是以說二十二願成就,顯其真利也。
諸家所解,未得此經意故,於說二十二願成,暗談而已。
今按先歎彼土聖眾,以二十二願成就者,前釋迦教初先標安養真利乃云:
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此之正定聚,若約此土發信,決定往生不退之名。若約彼土則從果向因之德。
玄忠、西河等,多就彼土明者,良由此也。
吾祖書之中引(引《論註》文)屬之還相回向,(真佛土卷)亦不顯指其名。
(不言彼土正定名)專就現益明者,一為異化土證位故,一為簡他宗人師故也。
今按此經文次序,初標安養真利,至此而釋彼佛國中正定聚,以二十二願成就,
此乃為顯彼土正定聚,即是還相回向也,是故承皆悉住於正定之聚之文,
來明二十二願成就。於是乎佛祖文義,大為符順,良可鑽仰哉。
然彼土正定聚之中,有一生補處,有自在化菩薩,種種示現,
莫不皆攝之還相回向之中。此是安養自然德化,諸佛之所以歎也,為顯此義,
故重彰國德。
文初先明二十二願成,以顯超出常倫正定聚。
漢譯偈後直明聖眾德無二十二願成文,然多是自在化德耳。
彼國菩薩者,簡餘佛國也。
皆當究竟一生補處者,皆字顯佛願意,非修習功德,而後得至補處。
何故佛願約補處位階誓者,此是因位究竟。自佛而降一等,故就此彰大悲利他始也。
雖佛願如是,其菩薩有自本願,欲在於下位修習者,是所不制,故曰除其本願。
假使其在於下位,亦一一位能超出常倫故,不同於諸佛剎中,
此亦佛願力之所令然也,委如別處,此中所明,一生補處為要,其所除菩薩,
在次下明之故。
今科云明究竟補處也。以弘誓功德等者;願文法譬並舉。
今專約法諸經所云:大誓莊嚴是也。
此所除菩薩中,具含悲智二種,如下引大論。
故其度脫眾生,亦兼淨穢。故云普欲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