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明釋迦勸導。大分為二:一、歎彼土聖眾顯國德。二、明此土穢惡勸往生。
初中亦三:一、總明其眾奇妙;二、別明自在化;三、結歎。
初總明中有三:初、究竟補處;二、自在化眾;三、別明二大士。
初補處者(會一明其住,渧一究竟補處)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
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唐譯云:復次阿難,極樂世界所有菩薩,於無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補處,
唯除大願,能師子吼擐大甲胄,摩訶薩眾,為度群生,修大涅槃者。(文)
漢譯二(二十左)偈後明聞佛說法,隨意得四果及阿惟越致。
次明彼土眾,智慧勇猛,如獅子王,次明彼土聖眾,無增無減,如大海水。
次明國土之為諸佛國中之王。而後(二十五右)說諸菩薩、阿羅漢,頂中光明不同。
無此一生補處之文。
吳譯上(三十六右)亦大同之。
宋譯下(四左)明道樹,文次云:復次阿難,彼佛剎中,所有現在及未來生,
一切菩薩摩訶薩,一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以宿願故,
入生死界,作師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隨意,而作佛事。(文)
唐、宋兩譯同今經初說,二十二願成就。
淨影云:自下第三重攝下人,同生彼國,於中有三:第一、廣舉無量壽國,
勝妙之事,令人願求。二、從世人薄俗已下,明娑婆界,穢惡充滿,使人厭捨。
三、從廣禮無量壽下,就彌陀國,辨得彰失令人修捨。
初中有二:第一、廣舉無量壽國勝樂之事;二、佛告彌勒,諸天人下勸人往生。
前中有八:一、彰彼國壽命長遠;二、彰彼眾光明殊妙;三、彰彼眾身相具足;
四、彰彼眾智德殊勝;五、彰彼生永離惡趣;六、彰彼土興供養多;
七、彰彼生聞法不絕;八、彰彼菩薩行圓備。
就初段中,彰彼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明壽命長遠,無有中夭,除願為物,
餘國受身。(文)憬興亦同之。望西、《略箋》並依之分,但細科八段。
第一科(彰彼國壽命長遠)改作究竟補處。望西有評太好矣。
《梵響》多依望西,細節有異耳。《會疏》攝聖中上他方,自下次攝自國二:
初、廣歎諸德;次、別歎供佛聞法德。(佛告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
初、廣歎諸德二:初、總歎內外德六云云,屬攝聖科者,大異淨影。
《要解》云:佛告阿難已下,說東方偈餘意。
上已說菩薩往覲。今亦廣說其菩薩所證得。(本作佛恐寫誤)
第二十二願云: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故次上偈略焉,以下廣說也,此下至不能究盡者,說四十八願中,菩薩、聲聞、
人天等,聖眾果報成就。(文)
此東方偈餘意廣說,往覲菩薩所得故,證二十二願,為他方佛國菩薩,來生所得者,
未詳。若爾二十二願,唯蒙聖者不通凡夫耶!大違宗義焉。
是以《渧記》者,改為凡聖所得者,得其旨矣。
《渧記》科云:正顯本願攝益有二:初、顯十方所攝機,(凡夫所攝聖人所攝)
廣互凡聖故。從下卷初至三輩文,是明凡夫,次長行偈頌,乃明聖人。
上已明畢,故自下次示彼土所得益,亦通凡聖逆謗,勿封泥菩薩言矣。(斥要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