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八願成就文說: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這個信心,是成就往生的具要。
而這信心,乃是第十八願願文中: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三心的集合。
也是《觀經》所說的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及迴向發願心,此三心的結合。
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極樂淨土,是無為無漏的清淨之土,非有為有漏之人所能達,
在這一點上,善導和尚為了讓有志於淨土者,死了隨緣雜善之心,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無為無漏的涅槃境界,非是我等有為有漏的眾生,用自己的思惟修行所能達的。
佛的境界,連等覺菩薩都無法有所知曉,何況是我等外凡,不光是佛,
菩薩的境界也是如此,在《華嚴經》講到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的舉足下足處。
這是知見及層度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不只是小學生跟博士間的差異。
可能是一隻螞蟻和高級天人間的差異,螞蟻壽命可能幾個月,若以兜率天講,
兜率天一天等於地上四百年,一隻螞蟻向天人求救,天人說好但耽誤了幾分鐘。
一分鐘等於半年多,幾分鐘就是幾年了,那一隻螞蟻已經過了好幾次的輪迴了。
佛跟我們人來比較,佛要度眾生,可是一再的,這個眾生一直無法接納佛恩。
在佛方,時間空間是虛妄的,所以就一直在調適這位的心,但是在他的時間裡,
可能已經過了幾世,這累世的辛苦,只因為無法領納佛恩,無法得到佛的救度。
再拿禪宗的故事來比喻,佛法到了東土,禪宗可說是在東土生根發芽,
尤其在明之前,如果講話不帶點禪機,人家說你的話無味,在明之後就失去了。
引幾則故事:一位行腳禪和子,走累了,看到一位老婆子賣點心,就說要點心。
老婆子就回說,答對才給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不知您點的是那個心。這位禪和子一聽完,拍拍屁股走人,因為沒有可點的心。
又有一個故事:有些參禪的人,那裡可以輸,就是嘴巴上不能輸,輸可不得了。
一位禪和子參觀一寺廟,就那麼巧,一口痰上來,就直接吐在大殿上。
執事僧一看就來糾正說:你怎麼可以在大殿上吐痰,大殿上有佛,不尊敬。
這下子面子掛不住了,就回辯說:法身徧一切處,那可情您老行個好,
找一處沒有佛的地方讓我吐痰。這一說,換成執事僧沒理了,就扳回一城。
這佛的法身徧一切處,這是《華嚴經》所說的佛境界,一切處一切空間時間徧。
那麼您的思想,您的作為是不是也在佛的法身所徧之中,如果不是,這嚴重了,
佛的法身不圓滿,不圓滿佛,佛不圓滿,那不對,不圓滿就不能稱為、成就佛。
所以是徧的,既然是徧的,佛力大或是您比較有力,您主導佛還是佛主導您?
如果是您主導佛,請問您尊號、佛名號,因為您彼佛能力強,可以主導佛。
如果是佛主導您,那麼的話,當您的時候到,心柔了,可以領納信心的時候,
是您還是佛來主導,來信,來信入領納佛所成就的信心,是您還是佛,問自己。
佛發願要救度眾生,所有的眾生就在佛的救度之中,但眾生的機個不同故有別。
有的機教成熟,所以較早為佛所就度,如《大般涅槃經》佛所告訴迦葉菩薩的:
我度盡一切眾生而取滅度。…眾生有兩種,一者有緣眾生,二者一闡提。
佛所度的眾生,所說度盡的一切眾生,佛說是有緣眾生,所以說佛度有緣。
在眾生來看,一世、兩世,乃至百千劫沉淪,痛苦萬端,但佛也在調適這個機。
有的一在掙扎,無法領納佛的願力,因為機還未成就、未成熟、未成有緣眾生。
成了有緣眾生,心就柔軟了,知道是佛恩所成就,知道唯有感佛恩領納佛恩也。
是相信是佛力所成就,唯一佛力、他力,或是仍然是自力得成就者,悉聽尊便。
留言列表